二一中文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二百七十三章 用擴招解決南北榜爭
  坤寧宮。

  馬恩慧看著緊鎖眉頭,躺在藤椅里的朱允炆,勸道:“煩憂事總會過去的,皇上不應郁郁難解,且看著,文官總會妥協。”

  朱允炆枕著雙臂,道:“來,給朕揉揉太陽穴。”

  侍女搬來矮凳,馬恩慧坐在朱允炆一旁,伸出素手輕輕揉著,聽著朱允炆的嘮叨:“雖說開設主、副課業兩卷,似是對天下舉子不公,然此時推行才是對天下舉子最公平的時候。”

  “國子監革新不過剛剛起步,此時其他州府縣跟進,縱沒有什么成效,亦是所有人站在一個起跑線上,若拖延一年、兩年再行此法,國子監監生豈不占盡優勢,屆時進士皆是監生,才是對所有舉人不公。”

  馬恩慧臉色一變,連忙勸道:“萬萬不可進士皆出國子監,皇上要以南北榜案為鑒。”

  朱允炆抬眼,看了一眼馬恩慧,平靜地說道:“放心吧。”

  南北榜案,又名劉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爭,是明初科舉考試中一件極大事件,也可以說是洪武朝最后一件大案。

  事情發生在洪武三十年,朱元璋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會試。

  會試出題沒問題,過程沒問題,問題出在了結果上。

  發榜之后,錄取陳?、宋琮等五十一人。人不多,但這五十一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全系南方人,一個北方人也沒有。

  雖然說在明代初期,經濟、文化重心在南方,但北方人一名未取,實是從未有之。畢竟南方文化人再多,北方人似乎不應該沒一個成器的。

  當時,南方人驕傲啊,載歌載舞,爽。

  當時,北方人不服啊,如喪考妣,哭。

  可是,什么時候哭解決過問題?

  大伙擦了擦眼淚,開動腦筋,聯名上疏,跑到禮部門外,鳴冤告狀,告的對象就是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等人,理由是偏私南方人。

  皇城外總晃蕩著幾十個舉人喊冤,散發各種版本的揣測消息,說給百姓聽也就罷了,這些舉人認為官員也應該聽一聽,于是攔了很多官員的馬車、毛驢。

  官員一邊聽,一邊擦冷汗,不斷哀求,這位兄弟啊,早朝要遲到了,你讓讓,行行好,現在你有冤情,再拖延下去,我全家都有冤情了……

  沒辦法,官員開的也不是威震天,霸天虎,撞不飛人,只好丟了馬車、驢,一路長跑到了宮里。

  事情鬧大了。

  什么主考官收了錢,什么“地域歧視”,什么“南北對立”,紛紛冒了出來,朱元璋發怒,下詔成立十二人調查小組,讓人從落第北方人的卷子里增錄十人。

  也不知道調查小組十二人是太實在了,還是有些缺心眼,調查了半個多月,說“南榜”五十一人沒問題,至于落罷的北方人,那是因為沒文化,怪不得其他人……

  這下問題失控了。

  原本是落榜北方舉人鬧騰,現在輪到北方籍官員鬧騰,大喝一聲:“是不是看不起我們北方人?”

  官員的能量,自然比舉人的能量大,不僅要求徹查考官,還請旨探探調查小組十二人的底。后來,調查小組張信狀告主考劉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以“陋卷進呈”,以致調查小組沒查出問題。

  朱元璋大怒,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將劉三吾、白蹈信等處理了,理由不是科考出了問題,而是他們都是“藍玉余黨”,并說劉三吾十幾年前為胡惟庸說過話,這就是同情反賊的反賊,于是,劉三吾等考官被發配了。

  至于打小報告的張信,也因“辦事不利”被凌遲了,調查小組十二人中,只有兩個人幸免于難,原因是這兩個人復核之后,認為可以增補北方士子……

  人處理完了,朱元璋親自問策,這一次很干脆利索,選了六十一個人,全系北方人,一個南方人也沒有。

  南北榜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楊士奇說服朱允炆早日施行“主、副課業兩卷”之策的理由之一,便是避免新的南北榜爭。

  楊士奇是一個聰明人,他清楚一旦國子監革新取得成效,南北榜爭便會演變為國子監與州府縣學之爭,若國子監一家獨大,那惹出來的麻煩,未必比南北榜爭小。

  朱允炆調查過南北榜爭,得出的結論,這是一個冤案,徹頭徹尾的冤案。

  理由很多,比如劉三吾不可能科場舞弊,因為這位爺當時主持科考的時候,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了,沒錯,就是一老不死的正值之人。

  史書稱其“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奇”。

  對于一個沒幾年活頭的老人來說,舞弊圖啥去?沒利益可言啊,總不會是希望多結交幾個朋友,到時候奔喪用吧?

  再比如劉三吾等牽涉藍玉、胡惟庸案,這明顯是朱元璋找不到黑鍋,隨手就扣了一個過去,畢竟這兩個黑鍋威力大,覆蓋廣,什么時候想用,都能扣住人。

  最讓朱允炆相信這是一個偶然事件的,還是數據,統計洪武朝中所有進士籍貫,屬于南方籍的達百分之七十一,而越是在洪武后期,這個比例越高。

  出來一次百分之百南方人中第,在概率學上并不突兀。

  然而南北榜爭雖然是偶發引起的冤獄,但朱元璋絕不能允許這樣的偶發出現,就如朱允炆現在,不能允許國子監與州府縣學對立。

  朱元璋不能不處置,是因為他必須考慮南北對立、地域矛盾的問題,哪怕是沒有理由,也必須給北方人一個交代,同時借機打壓江南抬頭的地主勢力。

  否則人心的分裂,遠比地域的分裂更可怕。

  但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朱元璋雖然解決了南北榜爭案,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他沒有考慮,也沒力氣考慮以后再出現這種情況如何是好。

  歷史上,解決南北榜爭矛盾的是楊士奇,他在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當皇帝的時候,提出“南北分卷”。

  朱允炆不打算搞什么南北分卷,這個政策雖然看似不錯,卻會帶來更厲害的“老鄉關系”,朝臣拉幫結派的后遺癥太厲害。

  對于朱允炆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南北之爭的問題,原因也很簡單,就兩個字:

  擴招。

  洪武朝一次科舉才招幾十個人,出點極端情況也算不得意外,可朱允炆一招就是三百余人,北方舉子再怎么差,也不可能沒一個人。

  朱允炆不擔心南北對立與南北之爭,卻擔心教育革新能否聯動,朝廷百官反對者眾,雖也有他們的道理,但立足長遠,教育革新勢在必行。

  “皇上,欽天監傳來消息,北地寒風將至,不出兩日,京師溫度將驟降。”

  雙喜稟告道。

  馬恩慧秀眉微蹙,埋怨道:“這都什么時候了,還稟告天氣之事?”

  朱允炆擺了擺手,道:“皇后,是朕讓他留意的,天要冷了,這對皇后來說是一件好事啊。”

  “好事?”

  馬恩慧有些不解地看著朱允炆。

  眼下九月中旬雖未過去,卻已是寒意如叢,尤是夜間,溫度更低,一旦到了十月,北地怕要冰封,京師也不好過,濕冷的令人骨頭疼。

  不說個人冷暖,便是這后宮花銷也會大增,僅購置煤炭一項支出,便足夠讓人心疼。

  煤炭?

  馬恩慧突然意識到了什么,連忙問道:“皇上,到時候發賣新式爐子了?”

  朱允炆坐了起來,活動了下脖頸,道:“沒錯,新式爐子將會成為京師冬季最熱銷之物,皇后便等著數錢吧。”

  “可是皇上,百姓不知道新式爐子,如何買賣?”

  馬恩慧有些發愁。

  雖然經過大半年的準備,御用監少監趙貴在京師中花費大代價,盤下了八個商鋪,分散于京師各處,然而,這些商鋪并沒有開門營業過,就是突然開了業,怕也是無人問津,購者寥寥。

  朱允炆一掃陰郁的心情,自信道:“若是百官使用,京城的富紳商戶能不使用?若富紳商戶使用,那手頭稍有寬裕的百姓便會使用,到時,何愁賣不出去?”

  馬恩慧眨了眨眼,問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可如何讓百官使用?”

  朱允炆神秘地說道:“朕自有妙計。”

  “皇上,安全局剛傳來話,說曹國公李景隆等人已過了采石,明后日便會抵達京師。”

  雙喜匯報道。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告訴光祿寺,曹國公歸來日朕要備宴犒賞。”

  雙喜笑著答應,退了出去。

  馬恩慧疑惑地問道:“皇上怎又改了主意?”

  李景隆、李增枝擅自為廣州商人開后門,想引廣州商人隨鄭和水師下南洋,此事鄭和在離港之前已發來秘報。

  當時朱允炆可是怒斥李景隆等人貪腐之心、猶如頑石,無法撼改,怎突然又改了主意,要犒賞以正其功?

  朱允炆收起了笑意,嚴肅地說道:“皇后,李景隆雖有過,但掩不了其功勞,南海靖平,百姓安泰,陽江船廠,巨舟出海,協助鄭和,破除海賊,這都是其功,若不賞、不夸、不榮,那日后如何驅使此人?人心,可寒不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