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光彩的孔家之人
  駱顏兒“自作主張”的目的,只是想讓駱冠英為朱允炆分憂,并沒有其他的因素夾雜其中,這一點朱允炆是清楚的。

  只不過,初衷是好的,結局未必是好的。

  朱允炆知道官場之上的爾虞我詐,知道物欲橫流之下的信念崩塌,一步行錯,將是萬劫不復。

  駱冠英有才情,可他太理想,太鋒芒,這樣的人很容易遭遇打擊,太早進入朝堂,對他而言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會試,朱允炆曾叮囑解縉、楊士奇“秉公處理”,“不徇私情”,可駱冠英依舊進入了殿試,可見他還是有些本事。

  既來之,則安之。

  畢竟人才的位置,不是市場說了算,也不是朝廷說了算,是自己說了算,商業之道,他還是別想了……

  當殿試策問出現在眾人眼前時,一個個緊張起來。

  孟子教導: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可從未有人教導過,農,我所欲者,商,亦我所欲也,兩者兼得如何得……

  固化的思維與傳統的重農抑商理念,讓很多人不敢踏出一步,就連會元曾棨也臉色蒼白,手微微顫抖。

  農、商,是不是對應魚與熊掌?對應著生與義?

  這策問,是問策,還是問心?

  曾棨緊張地思考著如何回答,直至額頭滿是大汗,依舊不敢落筆。

  圣賢的話有錯嗎?

  若是圣賢沒錯,只能二選一,沒有二選二。可聽圣賢的話,那就是皇上有錯了?

  曾棨的內心,激烈的抗爭著,不知如何抉擇。

  周述、周孟簡等人也遲遲不敢動筆,盯著策問之下的空白,氣都不敢大喘一口。

  朱允炆看著眾人,暗暗搖頭。

  傳統儒家的熏陶里面,朱子理學的經義里面,教導了他們認識世界的目光應該是一個方向的,給了他們思想枷鎖,卻沒有給他們“思變”的智慧。

  只要仔細去看看明代的朝廷就可以發現,真正有思變能力,有國事之才的人,幾十年才出那么一兩位,余者碌碌,不過是“辦事員”罷了,尤其是明代中后期。

  朱允炆對于此科進士并不滿意,他們或許有不錯的才情,有不錯的經義學問,卻沒有自己想要的“變通”之才。

  這樣的人放到地方,恐怕十幾年之后,依舊是老樣子。

  固化的思維,導致的是固化的舉止。

  這些人,已經被自我囚禁了。

  教育,必須從根本上來變革,自上而下或許有成效,但根本之路,必須是從娃娃抓起。

  朱允炆打定主意,殿試也終迎來結束。

  不出意外,絕大部分進士都給出了共同的答案:

  不可兼得,唯重農抑商一途。

  朱允炆沒有點狀元、榜眼、探花,而是放手交給了內閣與禮部,這些“人才”,誰是一甲,誰是二甲,從帝王的角度來看,已沒有多大意義。

  并不是所有狀元郎,都可以在歷史書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江西的教育之盛,水平之高,可謂是各省之冠,若可以從那里抽調力量,支持下北方教育,或許是一件不錯的事。

  比如,北直隸,河南,再比如:

  山東!

  朱允炆心頭壓著一塊石頭,一塊不能動彈的石頭,這塊石頭姓孔。

  追溯歷史,幾乎歷朝歷代都對“孔子”高度推崇,不斷追封。

  比如魯哀公孔子為“尼父”,西漢孝平帝稱孔子為“宣尼公”,隋文帝贈先師尼父,唐太宗加封其先圣、宣父,宋真宗封至圣文宣王,明太祖封圣文宣王……

  然而,在無數的追封中,對于孔子追封到無以復加,亙古未有高度的,卻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封詔:

  “蓋聞先孔子而生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生者,非孔子無以法……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尚資神化,祚我皇元。”

  宋以前,孔子的后人不是什么沂水侯,就是什么關內侯、文宣公之類,至宋仁宗時期,改為衍圣公!

  至此,衍圣公之名傳了下來,成為了正式的爵位。

  朱允炆不介意孔子頭上的名號,可隨著孔子頭上名號日隆日貴,其嫡系后裔也被追謚加封,并形成了一股勢力,而這一股勢力,是朱允炆所在意的!

  每個朝代,都需要孔子這一塊招牌,以證明自己是華夏正統,聚攏人心。

  既然是招牌,自然也需要舉招牌的人,孔子不在了,那只能讓他的后人來舉著牌子過日子了。

  按理說,舉個牌子就好好舉牌子,講講論語,教導下晚輩后生,為教育事業發光發熱也就是了,可這些舉牌子的人,又拼了命想要榮華富貴,想要權力,想要衍圣公的名號!

  理性地來說,孔子他老人家是偉大的。

  同樣理性地來說,孔子他老人家的孫子們,出了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垃圾到了令人作嘔的程度。

  各位尊孔的先別忙著拿磚頭,且說幾件事再拍也不遲:

  金元宋,三朝并立。

  此時的衍圣公有幾個?

  三個!

  金人所立孔元措、元之孔之全、宋之孔洙。

  元滅金,孔元措降元,元朝一度共存兩個衍圣公,為了爭取衍圣公的爵位,孔元措跪舔元朝,之后用盡手段,趕走了孔之全。

  后孔元措死了,又沒有兒子,打算讓自己弟弟的孫子孔湞來繼承衍圣公,卻被孔之全的兒子報復了一把,說孔湞身份低賤,不夠資格。

  于是,忽必烈空懸著衍圣公的位置,并指示孔家,誰想要當衍圣公,可以,但是你看我元朝打下了地盤,人心思動,不安穩啊,你們孔家人不是有本事嗎?

  來,施展下你們本事看看。

  于是,孔家人就為了幫助元朝,發動一切“教化”的洪荒之力,說服所有想要反抗的人,要投降,要當孫子,要跪著!

  哦,元朝殺了你爹,那只是命不好,但你還得活著不是嗎?

  至于元朝弄死了你兒子,奪走了你老婆,那也是可以原諒的,你造反的話,是不是也活不成,活不成不就沒后人了?

  再說了,干這些事的未必是元朝啊,很可能是宋朝嫁禍的……

  暴元之下,有著一股“和平”之風,而吹起這一股風的,正是跪著的孔家人!

  再說一件:

  元末紅巾軍起義,元順帝見干不過朱元璋,打算搬家,結果孔子的五十五代孫、衍圣公孔克堅主動向元順帝上疏獻策:

  “天子當與社稷俱存亡,焉可棄而他之。今勤王之兵頗眾,與之決戰,盜可平也。”

  衍圣公支持元朝胡虜,哪怕是元朝搖搖欲墜,他們也不認可中華,不認可漢族,而是希望元朝繼續存在,繼續欺壓百姓,維持統治!

  這就是被推崇的孔家!

  在朱元璋稱帝,元朝尚未徹底敗退的時候,朱元璋希望孔克堅為大明效力,可他呢,首鼠兩端,說自己有病,轉身侍奉元朝,同時安排自己的兒子去侍奉朱元璋!

  如此之人,你能說他通讀四書五經,知曉禮義廉恥?

  朱元璋一眼就看出來孔克堅是個小人,直接下詔:

  “吾聞爾有風疾在身,未知實否?然爾孔氏非常人也……每每賓職王家,非胡君(指元朝皇帝)運去,獨為今日然也。吾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爾若無疾稱疾,以慢吾國,不可也。諭至思之!”

  估計朱元璋的原話是:給他寫信,告訴他,沒病裝病,后果自己考慮!他老子都是侍奉中原王家的,到他這一代侍奉胡君……

  衍圣公與元合作,與明合作,到日后,還會與清合作。

  合作也就合作吧,幫著人家抽了漢族人的根骨,打著教化的名義,讓人跪著,這就太讓人鄙視了。

  后世挨了批-斗,也不是沒有半分道理的。

  世人尊孔,可沒說要尊孔家,尊衍圣公。

  但在山東曲阜的衍圣公,卻似乎不這么認為,他們對于山東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出了朝廷的法令!

  朱允炆安排宋禮負責會通河勘探與疏浚任務,可宋禮到了濟寧之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河道的問題,而是衍圣公的威脅。

  具體來說,是孔子第五十七代孫孔訥的威脅,他不允許疏通會通河,理由也很正當:

  勞師動眾,疲累百姓。

  孔訥是衍圣公,也是曲阜縣令,按理說管也管不到濟寧去,可事實不是如此,衍圣公的地位很高,說與藩王平起平坐也不為過。

  或許是這種“地位”,讓孔訥產生了錯覺,認為自己當真是王爺級的存在了,仗著自己的影響力,干涉起朝政。

  朱允炆很是頭疼,孔家人棘手,是因為他們的招牌是孔子,動他們,就等于動了孔子,天下文人必是不答應,到時候說不定能把自己罵死。

  可是孔家人不干事啊!

  朱元璋時期弄出來的南北榜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就是北方教育已經差到連會試都考不中了。

  作為北方的學問大家族,孔家絲毫沒有半點動靜,該怎么享受還是怎么享受,至于教育人才,似乎不關他們的事。

  是啊,孔家人也不需要入朝為官,在家里就有無上的榮譽與地位。

  北方教育,跟他們也沒一文錢關系。

  朱允炆本身對于孔家,并沒有多少“敬畏”與“推崇”,但在此時,卻感覺到了來自于孔家的力量!

  PS:

  4月1日,不求任何票或催更,只希望每個看到這里的朋友,可以記住:

  今天是“海空衛士”王偉犧牲二七周年,再一次呼叫81192,請返航!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