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八十二章 顧全大局(三更補)
  當解縉、郁新見到朱允炆時,總感覺朱允炆有些了一些變化,一時之間又很難把握變化在哪里。

  朱允炆指了指處理好的幾本奏折,說:“內閣處事有些寬松了,陜西礦難死了如此多百姓,內閣怎能只處理一個小小的礦監,而不追究陜西布政使司的責任?”

  解縉連忙說:“皇上,布政使司也是為了西北大業,混凝土道路鋪設需求如火,他們督促趕進度,也是有情可原……”

  朱允炆一拍桌案,冷厲地說:“所以,百姓就該死?朕寧愿少修一里路,也絕不愿意百姓死在礦山里面!開礦,支護,這都是有規制的,又能耽誤多少進度?如此玩忽職守,竟說是有情可原?解縉,是朕昏聵了,還是你糊涂了?”

  解縉渾身一顫,連忙跪下:“臣處置不當,還請皇上降罪。”

  朱允炆擺了擺手:“朕非是問罪于你,而是希望內閣可以秉公處理,該誰的責任,誰來擔,莫要抓小放大。今日只處理礦監,不追究布政使司的責任,布政使司就再強迫下一個礦監如此行事,礦難再發生,朝廷只抓著礦監,又有何意義?”

  郁新有些擔憂道:“可若因此處置布政使司官員,怕會致使他們裹足不前,影響西北道路修筑與城關修筑進度。”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郁新,拿起奏折搖晃了下:“做點安全支護,當真就能耽誤多少進度嗎?到底是他們想要降低工錢,中飽私囊,還是真心為國?若為國,自當知百姓之重要,況是死了人,耽誤的進度更多,影響士氣更大!朕已批文,撤掉山西布政使司同知蔣志的官,貶為礦監,若再有礦難,朕讓他當曠工去!”

  郁新與解縉不敢反駁,只好領旨照辦。

  離開武英殿,回到內閣。

  解縉依舊心有余悸,看著心神不定的郁新,道:“皇上好像變了一些。”

  郁新凝重地點了點頭,自己也有這種感覺。

  朱允炆還是那個朱允炆,但他的目光似乎更為篤定,更為深邃了,而且話里話外,都在敲打解縉與自己,沒有給半點情面。

  解縉批閱奏折,之后寫好處理方案,將紙條貼在奏折之中,又打開了一封奏折,看著內容,面色陡然一變,對郁新說:“有人彈劾禮部尚書黃觀。”

  “什么罪名?”

  郁新沒有多想,輕松地問。

  這年頭官員之間的彈劾并不少見,不管是誰當尚書、侍郎,都免不了被人彈劾幾次,黃觀為人還是很清廉的,這一點朝臣都清楚。

  “許穆私占民田!”

  解縉咬牙說。

  郁新愣了下,目光變得凝重起來,起身問:“許穆,你說的是黃觀家里的那個許穆?”

  解縉認真地點了點頭,將奏折遞了過去。

  郁新連忙接過,看完之后癱坐在椅子上,喃喃道:“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啊。”

  許穆只是一個土財主,根本就不是什么官員,實在是不值一提,但問題是許穆家是黃觀的娘家,不,應該說是黃觀的爹家。

  黃觀,這個大明朝連中三元的人物,他爹雖然也姓黃,但因為入贅的緣故,失去了黃姓,到了兒子這一代,自然也不是黃觀,而是許觀。

  哪怕是他連中三元,躋身朝廷,也找不到黃觀的名字,只有許觀這個人。直至洪武二十九年,黃觀升任禮部右侍郎時,經朱元璋恩準才恢復了原姓,成為黃觀。

  黃觀的親生父母早就走了,但許家依舊與黃觀有著關系,徐家出了事,欺負了百姓,御史自然而然會將這件事與黃觀聯系在一起,比如“憑黃尚書之權,欺壓鄉里,橫向一方”等。

  解縉敲了敲桌案,目光中滿是憂慮:“這事若是處理不好,怕會影響很大。”

  郁新沉默了會,終搖了搖頭:“對方彈劾的是尚書銜,哪怕是將奏折送到東廠,他們也會直接轉送給皇上。哎,看來,該來的還是要來……”

  解縉與郁新的預感沒有錯,當朱允炆看到御史彈劾黃觀的時候,果斷地讓黃觀停職,等待調查,并正式調楊士奇暫充禮部尚書,領禮部事宜。

  經過了五年時間,楊士奇真正進入到了大明帝國的政治核心圈,而解縉、郁新也敏銳地感覺到了,楊士奇距離內閣越來越近。

  朱允炆也沒有虧待黃觀,在黃觀被證明與許家事毫無關系后,便提拔其為文華殿大學士,并任四川巡撫,代天子巡查四川。

  黃觀除了沒有進入內閣外,幾乎享受了內閣的待遇,加上巡撫是真正的地方封疆大吏,實在是談不上貶官,甚至還引來諸多官員羨慕。

  可內閣與其他六部官員卻很清楚,黃觀的離開,只是為了給楊士奇騰位置,僅此而已。

  事實證明,朱允炆騰位置的本事是很厲害的,在楊士奇正式成為禮部尚書之后,李-志剛接替了楊士奇成為國子監祭酒,而接任李-志剛成為國子監司業的,是詹事府的胡濙。而楊溥也因為進言有功,進入刑部充任郎中,金幼孜兼入都察院。

  一系列的動作雷厲風行,讓人震驚。

  朱允炆自從心魔中走出,在辦事上就多了一些果決,甚至可以說是獨斷,受到敲打的內閣解縉、郁新也不敢反對過多,只要處置沒有多少問題,也就不再阻攔,畢竟朱允炆的態度很明顯:

  你們再不配合,我就拉人進內閣。

  茹瑺巡撫山西,陳迪直接就住在了北平,內閣里就剩下兩個人了,隨時可以拉人進來。

  在這個時期,朱允炆提拔了一干新人,其中多為國子監監生,如王華順、趙士忠、郭銘等,這些人經過國子監的新學熏陶,對事情的分析更為敏銳,往往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而非只糾結于表面。

  九月七日。

  朱允炆收到了朱權的詳細奏報,對劉長閣、湯不平等人笑談:“陳祖義一定是衰弱不少,否則也不會被龐煥說服,真得去找了寧王結盟。”

  劉長閣輕松地說:“龐煥善于攻心,也頗有手段,他在陳祖義身邊掌管文書,可真是絕了。”

  湯不平呵呵笑著,一想到龐煥這個血手閻羅如同一個小弟站在陳祖義身后,就為陳祖義感覺到悲哀,一個南洋王,竟然被滲透到了這個地步,也不知道他將來會是個怎么樣的死法……

  朱允炆攤開海圖,盯著看了看,說:“按照朱權提供的情報,陳祖義這是盯上了陽江船廠啊,這倒是一個大膽的計劃。”

  “他敢去陽江船廠,那是找死!”

  劉長閣清楚陽江船廠的防衛力量,且不說外圍海域有大福船游弋,就說岸上的十尊新式神機炮,就夠陳祖義去大海里游泳了。

  朱允炆看著陽江船廠,又看了看大小琉球的方向,思慮良久,才開口道:“陳祖義不能死在陽江。”

  劉長閣與湯不平震驚起來。

  朱允炆嚴肅地說:“撤掉陽江船廠的新式神機炮,轉為舊式神機炮,衛所換防時間拉長一些,給他們一個機會。”

  “皇上,使不得,那里可是有七八百匠人,還有不少大福船……”

  湯不平連忙勸道。

  朱允炆擺了擺手:“大福船給他一些又如何?我們真正的目的不是陳祖義。”

  “可是匠人……”

  湯不平繼續說。

  “匠人你不需要擔憂,陳祖義偷襲陽江的目的,就不是大福船,而是匠人,即便是掠走匠人,他也不會殺人,而是強迫他們造船。”

  朱允炆指了指南洋的海島,繼續說:“造船需要木頭,需要港口,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島嶼。你們說,陳祖義會帶匠人去哪里?”

  “南洋島嶼眾多,又是陳祖義熟悉之地,他應該會重返南洋。”

  劉長閣分析道。

  朱允炆微微搖頭:“南洋,他未必有這個膽量,我們可以推想,在陳祖義掠奪陽江匠人之后,他也清楚朝廷不會善罷甘休,定會出動主力前往南洋追擊于他,留在南洋哪里都未必能確保安全。”

  “那他能去哪里?”

  湯不平皺眉。

  朱允炆指了指海圖:“他只有兩個選擇,其一,去日本,但這樣做很容易被足利義滿所控制,到時候他將再無立身之處。其二,大琉球與小琉球。這里大明水師很少進入,相對他來說是安全之所,而且小琉球島上有諸多樹木適合造船,朕相信他會選擇這里。”

  劉長閣與湯不平對視了一眼,不太相信朱允炆的分析,畢竟陳祖義是一個狡猾的狐貍,縱橫南洋多年,怎么會放棄老巢而選擇陌生的琉球?

  況且琉球也是大明的藩屬國,他們又怎么會允許陳祖義在那里大辦船廠?

  朱允炆沒有再解釋,指示道:“給寧王傳話,就說,顧全大局。”

  “沒了?”

  劉長閣有些郁悶,傳一次話很費事,皇上你就不多說幾句?

  朱允炆笑道:“寧王是一個聰明人,四個字足夠他明白了,說多了反而容易約束他。”

  高明的棋手,不需要太多棋盤外的指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