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過河卒 > 第八十三章 冷之余暉
  道門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消滅尊攘派的有生力量,重點是打援,不過尊攘派也不是傻子,若是不能給到足夠壓力,尊攘派的援軍也不會嘗試正面進攻道門。

  換而言之,伊勢神宮的形勢越發危急,尊攘派援軍越是會拼死救援,所以道門在伊勢的正面戰場并非佯攻,同樣是實打實的進攻,沒有半分馬虎和弄虛作假。

  沙場爭勝,不存在各派兩員大將先來一輪陣前單挑,而是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在伊勢戰場上,最能發揮作用的并非某一個天人,而是數以百計的火炮,先用鋼鐵的狂風暴雨覆蓋一遍,然后以方士營作為火炮間歇期間的補充,將對手打殘之后,才是大軍推進,以刀槍不入的玄甲重騎為主,配合各種步卒。

  對于攘道浪士而言,手中太刀雖利,但根本看不到敵在何處,也是沒有用武之地。待到真正看到對手的時候,自己這邊已經是死傷慘重,難有再戰余力。

  這樣的仗打起來很簡單,對于指揮作戰之人的要求不高,對于底蘊實力和后勤補給的要求很高,關鍵是十分花錢。也就是道門才能有如此手筆,相較而言,鳳麟洲只是貿易鏈條中的一環,道門卻掌握了整個貿易鏈條。

  另一邊,尊攘派組織了一支最大的援軍,將近兩萬精銳騎兵,一百余名旗本,全力馳援伊勢。

  道門這邊則由丁未靈官負責指揮,以八千人的兵力阻擊這支尊攘派精銳援軍。

  此時在丁未靈官的千里鏡視線之中,尊攘派騎兵們發動了一次近乎于自殺式的沖鋒。

  這是冷兵器最后的余暉,也是一個時代的悲歌。

  隨著丁未靈官一聲令下,整齊排列的黑衣人開始依次射擊。一瞬間,沖鋒的騎兵好似遇到了一道無形的墻壁,最前方的騎兵直接被彈丸打穿了身體和鐵甲,從馬上一頭栽下。從上空俯瞰,沖鋒的騎兵如同割草一般倒下,好似有一條無形的、橫貫了整個戰場的絆馬索,凡是想要越過的騎兵,都會直接倒地不起。

  血霧彌漫,橫尸遍地。

  道門這邊的黑衣人手持火銃,分為三層,最外層首先發射火銃,繼而后退,然后第二層、第三層繼續發射,在二三層發射時,第一層裝填彈丸和火藥,三層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

  這是一種古老的戰術,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后,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繼之。

  以道門如今的技術,不是不能研制連發火銃,只是連發火銃很難保證威力,無法確保擊穿甲胄和武夫體魄,亦或是破開護體符箓、真氣等手段,所以道門的長銃還是單發式。這就需要裝彈的時間,那么三段式射擊的戰術便很難被淘汰,仍舊實用。

  道門只能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簡化火器裝填彈藥的過程,加快射擊速度,爭取在騎兵沖陣之前造成更大的殺傷,同時還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手銃,只有一發彈藥,在混戰的時候,面對面射擊,幾乎能夠必中。唯一的缺點就是花費甚眾,每次開戰,僅僅是彈藥的消耗數量,都是個極為驚人的數字。

  火銃整整五輪齊射之后,尊攘派的騎兵部隊損傷慘重,不過也終于逼近了道門的陣型。

  這時候火銃最大的不足就顯現出來,那就是近戰孱弱,火銃用于近戰,并不比燒火棍強出多少。

  手持火銃的黑衣人開始后撤,手持等人高大盾的靈官向前頂上,結成一道盾墻,又有靈官手持長槍自大盾之間的縫隙向前刺出,形成槍林。

  騎兵們轟然撞在盾墻之上,被長槍連人帶馬整個捅穿。

  兩軍膠著在一起,開始近身作戰,金屬撞擊的聲音和廝殺的慘叫聲不斷傳來。

  不得不承認,尊攘派的騎兵們,都是驍勇善戰之輩,而且先前的火銃齊射已經讓他們明白,若是不能沖陣取勝,只會被道門人用火器慢慢磨死,所以也是拼死力戰,毫無退縮之意。

  雙方人馬攪在一起,兵刃碰撞,鮮血四濺,不斷有人倒地,說是尸山血海,半點沒有夸張。

  話本小說中常常會有兩軍交戰之前雙方大將先在陣前單挑的場景,只是正經的兩軍交戰,是不存在雙方將領單挑的,都是坐鎮指揮。不過在有些時候,將領們還是以能夠親自沖陣為榮,也就是帶領士兵沖鋒陷陣,一則是能夠極大振奮士氣,二則是彰顯自身勇武。

  照理來說,主將親自陷陣就好似皇帝御駕親征,要被屬下勸阻,不過道門的靈官們是個例外。

  此時尊攘派這邊,先前的沖鋒之勢已經消解,若是不能殺穿道門的陣型,騎兵的優勢就損失殆盡,不存在二次沖鋒,只能下馬步戰。可騎兵們在先前的五輪齊射之下,已經死傷慘重,此時想要殺穿道門的軍陣,無疑是癡人說夢。

  丁未靈官收起千里鏡,換上大錘,準備親身陷陣。

  戰場之上,勇者不得冒進,怯者不得擅退,千萬人如同一人,同進同退,配合得當,方能形成最大戰力,匹夫之輩,若非天人或者仙人,否則沒有太大意義。

  靈官的戰陣以十一人成小陣,大陣是三疊陣,同樣是三層,原理與三重火銃戰法相差不多,第一層戰酣,擂鼓,少緩,又擂鼓,第二層急急沖過前層接戰,前層少整隊伍。鼓又少緩,又擂鼓,第一層又沖過第二層之前接戰,原二層少整隊伍,如此一層一波的接替,使一線士卒始終能夠保持體力相對充沛。如三疊之浪,初始不覺如何,可韌性十足,后勁也是十足。

  只見丁未靈官高高躍起,直接飛躍了三疊陣的范圍,落入尊攘派騎兵的后方,手中與她差不多大的巨錘轟然砸下。

  落地位置被砸出一個巨大的碗狀凹陷,大地震動,肉眼可見的巨大漣漪向四周擴散開來,所處范圍的所有尊攘派騎兵被生生震死,修為稍高之人,七竅血流,五臟俱碎,修為稍低之人,干脆直接被震成了一團團血霧。無一例外,

  丁未靈官親身陷陣之后,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黑衣人和靈官趁勢反攻,在丁未靈官的帶領下,形成了逆推之勢。

  與此同時,中軍位置傳來連續不斷的擂鼓之聲。

  聞鼓而進,鳴金而退。

  道門方面也是有騎兵的,只是剛才尊攘派騎軍沖陣的時候,始終未曾有所動作,直到此時才顯露崢嶸。

  道門騎兵陣型緊密,每一騎之間的間隙十分之小,配備騎槍馬刀,馬刀是厚背重刀,只有這樣的刀才有可能劃破對手的重甲,如果是那種輕便馬刀,哪怕有沖鋒的慣性,也很難造成破甲的效果。再有就是中等長度的火銃了,這是混戰利器,既可以單手操作,近距離射殺敵人,沒有彈藥之后也可以當做骨朵、錘子使用,鈍器對付披甲的效果更勝尋常利器。

  急促的戰鼓聲中,伴隨著轟隆的馬蹄聲,蓄勢已久的道門騎軍終于現身戰場之上。

  大玄起家于朔方幽冥之州,北方壬葵水,乃是水德,故而崇尚玄黑之色,上下以黑色為主,故而大玄軍隊被稱為黑衣人。

  此時沖出的數千騎兵都是黑甲黑馬,仿佛兩條黑龍。

  雖說道門重視火器,但也不輕視騎軍。

  隨著火器的發展,在道門和朝廷內部,曾經出現過否定騎兵的觀點,一部分人認為,隨著飛舟的普及、火器的應用,騎兵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占上風的觀點認為,騎兵在未來戰爭中仍將起重要作用,騎兵不僅應該繼續存在,而且應該加強質量上的建設。

  西州都護作為馳騁疆場多年的老將,發表了帶有抗爭性的意見。他認為,騎兵的歷史,就是它被抬起來的時期和摔下去的時期變來變去的歷史。騎兵有三個基本特性:一是具有很大的快速性;二是能夠將很大的機動性與包含廣泛使用火力和其他兵器的乘馬毀滅性突擊結合起來;三是全體成員非常緊密的團結。

  最終,騎兵還是得以保留,并發展出了人馬俱披甲如鋼鐵戰車的玄甲重騎。

  這些黑衣人騎兵雖然不是玄甲重騎,但其鐵甲都是新式甲胄,甲葉堅固細密,尋常彈丸和箭矢甚至會被直接彈開,就是稍近些的騎弓箭矢,也只是插在甲胄上,看著嚇人,并不影響作戰,只有精銳武夫騎兵的騎槍和重型火炮才能造成有效殺傷。

  在黑衣人騎軍進入戰場之后,尊攘派一方開始全面敗退,其個體素質還是不容小覷,之所以敗得如此徹底,一是因為戰術戰法,二是因為雙方的兵器差距之大,已經到了人力很難彌補的程度,且不說工藝的代差,就說花費的銀錢,也是天上地下。

  說白了,道門的大軍都是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有錢才能不計成本地使用火器。治國治軍,說白了就是一個問題,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解決了這個問題,便解決了八成以上的問題。這也是歷朝歷代最大的問題,錢不知從何處而來,更不知到何處而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