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過河卒 > 第一百六十四章 土地
  齊玄素有心說自己說了算,可又覺得有違道門平等的理念,也不大尊重張月鹿,更關鍵的是沒什么底氣,只好說道:“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種事情,哪有什么誰說了算的,都是大家商量著來。”

  “就知道你小子沒種。”七娘斜眼看著齊玄素。

  齊玄素無辜道:“這跟有種沒種有什么關系?”

  七娘振振有詞道:“別的男人在別人面前不管能不能做主,最起碼嘴上說自己能做主。你當著我的面都不敢說做主,當著張家丫頭的面會怎么說,我都不敢想,你小子該不會是懼內吧?”

  齊玄素反問道:“七娘,如果你現在找個男人,那么誰說了算?”

  七娘理所當然道:“當然是我說了算,這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齊玄素撇了撇嘴:“這是雙重標準。”

  七娘哪怕沒理的時候也像有理一般:“我就雙重標準了。怎么,你不服氣嗎?”

  齊玄素小聲道:“難怪你一個人。”

  “天淵,你小子說什么呢?”七娘斜眼看著齊玄素。

  齊玄素自然是見風使舵:“我說,七娘你好理論。”

  七娘沒跟他計較,說道:“我聽說,李無垢特批你休息了,看這架勢,再有什么大的動作,也輪不到你上戰場立功,所以你不必跟著大部隊一起回來,可以申請隨著第一批撤軍先行返回玉京,李無垢會同意的。你又立了這么多戰功,畏戰怯戰的罪名也扣不到你的頭上,只會說你高風亮節,把立功的機會讓給了道友們。”

  齊玄素問道:“我提前回玉京做什么?”

  七娘道:“當然是看房子,你自己的房子,你不看一看?”

  事到臨頭,齊玄素反而又沒那么熱切了:“會不會太急了一點?要不再沉沉氣?”

  七娘難得沒有在言語上攻擊齊玄素,而是語重心長道:“在西方,有個名詞叫作‘消費’,意同揮霍、用盡,這個詞語是在二百年前出現的,隨著海貿的大發展,許多中層西方人認為,天下間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于是主張人們隨意揮霍財富的‘消費’概念便萌生出來,許多人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并把這些當作一生的目標和意義,這種風氣也逐漸影響到了我們這邊。”

  “我一向是反對所謂‘消費’的,此概念之滋生蔓延,主要是因為西洋人的想法與我們不同。在西洋人看來,人的使命就是以體力和智慧了解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并使其為人服務。這與我們東方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想法截然不同。我們將天人視作朋友,西洋人把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看作是征服與被征服、剝削與被剝削,在這種想法的基礎上,所謂‘消費’的出現與滋生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雖然我反對‘消費’,而且‘消費’與道門的儉樸從本質上沖突,但在這件事上,我卻希望你不要太過節儉。以我自身經歷來說,年輕時想要但因為沒錢而沒買的東西,等過了不惑之年后,可能有錢也不想買了,就算買了,也無法獲得二十歲時的體驗。”

  “以你的前途,十幾年、幾十年后,可能擁有廣廈萬間,可你不會再有二十歲時得到自己第一座新房時的歡喜。”

  “這就好比是男女之事,等你功成名就,男寵也好,女寵也罷,甚至是閹人宦官,只要想,身邊總能環繞無數,可你還能找回青澀時那種情竇初開的酸甜苦澀嗎?及冠成人之后再買小時候求而不得的玩具,只會是索然無味。”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個道理,古人早就說透了。”

  齊玄素忽然有點明白七娘為何對花錢不怎么感興趣了,不僅僅是吝嗇,也是因為她年紀大了,同樣的錢,再也無法給她帶來同等程度的心動。

  他小的時候,能溜出萬象道宮,在龍門府逛一逛,吃個糖葫蘆,捏個糖人,就算是美事,能有連續幾天的好心情。

  換成現在,給他一百串、一千串糖葫蘆,也找不回一丁點當年的無憂無慮。

  齊玄素忍不住感慨道:“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七娘最后說道:“這件事就這么說定了,我會在李長庚接任輪值大真人之前離開玉京。”

  齊玄素也只能應承下來。要到七月初,兩位副掌教大真人才會進行交接,他只要在六月趕回去就行了,現在還不到四月,中間有兩個月的時間,足夠他把鳳麟洲這邊的事情處理完。

  鳳麟洲的事情很多,齊玄素和張月鹿名義上是休息了,其實只是不再上戰場撈取戰功,并不意味著兩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鳳麟洲游山玩水,平常時候,還會參與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文職工作,齊玄素就參與了鳳麟洲貴族制度的改革。

  張月鹿則參與了關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也許有人要疑問,土地制度改革怎么跟天罡堂扯上關系了,其實道理很簡單,道門之所以要改革貴族制度,就是要將貴族名頭與土地分割開來,為接下來的土地改革做準備。打個比方,就是將有封地的藩王變為沒有封地的親王。

  正因如此,爵位很重要,又不是那么重要。若是爵位與領地掛鉤,齊玄素就沒那么容易給幻姬討到一個伯爵的位置。

  與貴族制度革新同步推進的土地制度革新,便是涉及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了,動了某些人的根本利益,這些人可是會拼命的,不動用武力基本是不可能的,自然要天罡堂配合。

  道門之所以要革新土地制度,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方面是打擊地方豪強,這次鳳麟洲局勢全面失控,逼得道門親自下場,除了尊攘派坐大之外,關鍵還有各地的藩主大名的作亂,各個都想當草頭王,重回當年的“戰國”局面。

  在這些地方豪強中,自然也包括鳳麟洲佛門,道門本就已經與佛門翻臉,鳳麟洲佛門又選擇站在尊攘派那一邊,這次自然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各地佛寺都擁有大量土地,道門收回這些土地,便是削弱了鳳麟洲佛門。沒了土地的供養,鳳麟洲佛門還拿什么供養僧兵。儒門之人曾說過,只有架起鍋來煮白米的,沒有架起鍋來煮道理的。同理,架鍋煮佛經可喂不飽百萬僧眾。

  總而言之,道門要從根子上解決地方豪強的問題。

  第二方面是鞏固統治基礎并收攏民心,在過去,帝王將相口中的“民”其實是指地方豪強,只要能與士紳貴族階層達成共識,就能得到天下。道門并不否認這一點,只是隨著世道的發展和變化,平民階層越來越重要。道門收回土地之后,自然不會自己耕種,還是要把土地進行重新分配。

  歷朝歷代對于土地兼并都視為大敵,就算不能徹底遏制,也要想辦法減緩。

  一是因為有田地的百姓是賦稅主要來源,良家子從軍也是最好的兵源。二是因為抑制兼并能夠有效防止失地流民出現。當年的大晉不抑兼并,在王朝初期就使得大批百姓變流民,為了防止流民起事,朝廷就組建廂軍,不作訓練,只充勞役,造成毫無戰力的冗兵。為了不讓世家大族在朝堂上一家獨大,又不得不放開科舉,大量吸納寒門子弟以求平衡,造成冗官。歷來都是如此,世家高閥不納稅,百姓們淪為佃戶,朝廷沒有稅收,加征賦稅,導致更多百姓淪為佃戶,再加上又要用兵,只能放權于地方,導致各地豪強相繼坐大。

  道門基于這些考量,決定進行土地重新分配,將土地分到百姓的手中。并且要大肆宣揚,讓百姓都知道是道門救了他們,讓百姓知道誰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誰又是剝削迫害他們的。

  雖然不能說道門來了不納糧,但減輕賦稅并分發田地可都是真的。

  只要平民階層從心底里認可道門,那么道門的統治就是牢固的,區區貴族豪強,翻不起大浪。

  在這一點上,道門深知不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循序漸進。所以最先分配皇室、天門和鳳麟洲佛門的土地,這三家作為戰敗一方,被徹底清算本就是應有之義,他們戰場打不贏,此時也沒有反抗余地的,更不會激起其他藩主大名的反對,在地方藩主大名們看來,道門沒有將尊攘派屠戮殆盡已經是極大的仁慈,收取田地是合理合法,不會波及其他人。

  這便是分而治之。

  先拉攏一派,穩一派,殺一派,只剩下兩派。

  然后再拉一派,殺一派,只剩下一派。

  最后殺僅剩的一派,那一派已經無力反抗,只能束手待斃。

  此時的三大派系,尊攘派、地方豪強中立派、豐臣相府。

  先拉攏豐臣相府,殺尊攘派,穩住是中立派,中立派認為尊攘派被清算是合情合理的,不會有過激舉動。

  只剩下豐臣相府和地方中立派后。再用豐臣相府清理地方豪強,在這個時候,豐臣相府會因為地方豪強的死而兔死狐悲嗎?他們不會,他們只覺得解決了這些地方豪強才能穩固自己的統治。

  地方豪強滅亡之后,就只剩下豐臣相府,他們起勢于道門,全靠道門的扶持,而且尊攘派和地方豪強派的殘余勢力也會在道門的默許下瘋狂反撲,反而成為道門處理豐臣相府的馬前卒,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經過如此三步走,消滅了主要反對人物,打散了壁壘森嚴的派系山頭,完成集權,也順利推行新政,實行土地重新分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