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瀚海唐兒歸 > 第536章 劉知遠的困局與慕容信長的明悟
  公元946年正月十五,上元節。

  已經接受文武群臣和東京百姓推戴的張昭,頭戴十二旒冕冠,身穿祭祀昊天上帝的大裘冕服配玄衣纁裳,出開封城往南郊而去。

  大裘冕服是冕服中規格最高的,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

  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而在此之前,張昭早就命人在東京開封府南郊筑壇,開國登基的第一步,就是要告祀天地。

  到了唐代,對順天應命這一套天人感應,已經非常推崇。

  皇帝自稱天子,登基自然要先告祀于天地和昊天上帝。

  不過這套儀式中,張昭還加入了告祀軒轅黃帝的儀式,因為張氏的祖先張揮乃是軒轅黃帝的孫子。

  黃帝之姓為姬姓,張氏就是出自姬姓,而張昭取國號為周,也是從這里來的。

  告祀軒轅黃帝這表示張昭上承祖宗姬氏法統,乃是追溯祖先,因此行周禮,取國號為周,是有法統依據的。

  南郊祭壇,張昭著大裘冕服行跪拜之禮,燔木柴祭祀昊天上帝。

  然后至軒轅黃帝牌位前,行叩拜之禮,此后回位,再次對社稷諸神,行三跪九叩之禮并進獻玉、帛。

  這一套做完之后,旁邊還有個小一些的廟,祭祀的乃是張氏始祖張揮和姬姓始祖后稷的父親帝嚳。

  張揮和帝嚳都是黃帝的孫子,兩人是親兄弟,而且一個是張姓始祖,一個是周王室姬姓始祖。

  單獨祭祀他兩,也是為了夯實張昭這個張周承接姬周的合法性,以及強化他恢復周禮,結束亂世的必然性。

  這一套儀式,是在暫時擔任太常寺卿的馮道協助下完成的。

  沒法,原本的太常寺卿已經被契丹人殺害,和凝和范質等人也不出來和馮道爭,加上馮道是此時文道領袖,所以只能由他來主持。

  張昭一祭祀完畢,馮道立刻大喝一聲。

  “禮成!大周天子登皇帝位!”

  聽到禮成,事實上的宰相張希崇率文武百官,都城百姓耆老等,立刻開始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

  在這一刻,張昭的皇帝之實,就正式在天地遠祖的見證下完成了。

  從此時起,他就是名正言順的中原皇帝了。

  張昭接受了眾人的三呼萬歲后,就在鹵薄的護衛和引導下,前往太廟,在這里,才是他的直系祖先血食之處。

  太廟中,張昭脫下大裘冕服換上了專門祭祀社稷和先人的絺冕服。

  第一件事,也幾乎是唯一的事情,就是上寶冊,追封四世先祖。

  本來張昭是不準備追封張義潮,以全其大唐忠臣之名的,但是后來他發現這樣搞有點問題。

  因為要是不追封張義潮,那么按照張氏掌權者的排序,那就只能追封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即張義潮的侄子張淮深。

  可是張淮深并不是張昭的直系祖父啊!

  而且張淮深是在政變中被殺死的,這件事一直讓所有人諱莫如深,因為極大的可能,張昭的祖父張淮鼎,就參與了謀殺張淮深之事。

  所以要是張昭不追封張義潮,那就太黑色幽默了,追封第一位竟然不是開國者的直系祖先,還有不可說的事情摻雜在其中。

  而且還不能不追封,沙州張家和張昭的興起,就來自于西北孤忠歸義軍,不管怎么說,張淮深都是繞不過去的那一個。

  于是張昭只能放棄了為張義潮留大唐忠臣名聲的想法,規規矩矩的開始追封四代祖先。

  其中四世祖是張義潮的父親,張昭的高祖父張謙逸,追封為懿祖孝皇帝,其中廟號懿和謚號孝,都是關于道德的美謚。

  張謙逸其人的生平,哪怕張氏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就直接堆道德美號就行。

  作為首創張家基業的大英雄張義潮,張昭與眾臣商定,上廟號為桓,取武定四方曰桓,能成武志曰桓之意。

  上謚號立道肇基圣武神成英睿哲明孝定皇帝。

  這其中立道肇基圣武神成英睿哲明是加謚,孝是定謚。

  只有定字,才是謚號,取仁能一眾曰定,嗣城武功曰定。

  都是對張義潮起兵創立基業,帶領河西英豪推翻吐蕃貴族暴政,拯救各族人民的贊美。

  而第二位追封的張淮深,廟號為英,取出類拔萃曰英,明識大略為英。

  張淮深其人,作為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在張義潮去長安之后,順利穩住的歸義軍的基本盤,在當時的張家二代中,確實擔得起一個英字。

  而且謚號為英還有另一層意思,這個謚號,還暗示了皇帝在朝其間發生了內訌。

  歷史上元英宗時期有南坡之變,明英宗時期有奪門之變。

  當然,這個時代的人不可能知道后來的事情,只不過張昭是知道的,所以就堅持給張淮深上了一個英的廟號。

  因為他在位其間,與索勛等人扶持的張昭祖父張淮鼎也發生張氏內訌,張淮深及夫人陳氏以及四個兒子盡皆遇難。

  張淮深的謚號則是懷,民思其惠為懷,失位而死曰懷,全稱是英祖大孝懷皇帝,可以說準確的概括了張淮深的一生。

  至于張昭的祖父張淮鼎則廟號為烈,謚號為悼,稱烈祖大孝悼皇帝。

  列祖這個廟號,多用于奪回家業但開創有限的皇帝。張淮鼎從堂兄張淮深手中拿回了權力,正適合稱烈祖。

  謚號悼,正好用于在位時間短,中年早夭為悼,稱烈祖大孝悼皇帝,正適合奪回位置之后,只當了幾年節度使就去世的張淮鼎。

  而張昭父親張承奉的廟號元,謚號肅,稱元祖大孝肅皇帝,那都是奉天王太后確定好了的。

  元取張承奉首稱天子,建西漢金山國。

  肅也是選好了的,執行果斷曰肅,嗯還挺合適,張承奉建立金山國的時候,確實執行很果斷。

  追封完畢,張周之國的宗廟就建好了,接下年就是定年號,這方面張昭特別想用乾元這個年號。

  多好的名詞啊!

  乾有四德,元、亨、利、貞,元德為首,代表天道伊始,萬物姿始,贊曰;大哉乾元!

  可是一查才知道,乾元這個年號,唐肅宗這家伙已經用過了,還只用了三年就改元。

  有毛病啊!這么好的年號,一點也不珍惜,這跟后世網上那些建一級號占用名字的一樣讓人蛋疼。

  于是,張昭又只能繼續從群臣議定上來的年號中挑選。

  甚至張昭考慮過用老奴的天命,后來想想,隔不膈應的不說,這天命也太過直白了,一點文化水平都沒有。

  最后,群臣送上了薛居正擬定了兩個年號,一個是天祚,一個是紹明。

  臥槽,天祚帝?張昭一看,立刻打了個冷顫,雖然承天之祚確實是個好詞,但這比天命還膈應啊!

  于是張昭果斷選中了紹明這個詞,紹明取紹天明命之意,意指承接上天之命,也很是契合張昭打出了順天應人、克己復禮旗號的。

  而且這個年號,只有一百多年后越南李朝好像用過,此時來說屬于絕對的首用。

  于是張昭立刻傳旨,以公元946年,為大周紹明元年。

  議定年號之后,最后一步就是準備豬牛羊三牲,做太牢之禮告祀社稷,這是郊外告祀的最后一步。

  干完了這個,張昭再次換上大裘冕服,在文武眾臣的簇擁下,鹵薄儀仗的護衛引導下,回到被改名為乾元宮的大寧宮。

  如果說,郊外的一系列祭祀,是張昭的家事和大周的國事,那么到了乾元宮,這就是在場文武眾臣最興奮的時刻了。

  因為歷來新朝建立,那都要大封功臣,大肆賞賜的啊!

  不過張昭這個開國儀式,跟李唐和朱明時期根本無法比,因為他操辦不起那么宏大的場面,也沒有這么多的專業人士。

  甚至還比不了十幾年后的趙大,因為那個時候,經過后周兩代帝王的治理,中原已經很富庶了。

  但現在,還基本上是滿目瘡痍,所以只能簡省一點。

  或許這場宮中登基的儀式,跟漢高祖劉邦差不多,都是一群文武眾臣和跟著打天下的兄弟,興高采烈的涌入宮中,然后眼巴巴的等著高官厚祿。

  嗯,也許要比漢高祖強一點,至少張昭還有儀衛司設表案,客串拱衛倚仗的憾山都甲士列陣于朱雀門外,列旗仗、設五輅,更勉強湊齊了一套能演奏雅樂的大樂曲班。

  一套眼花繚亂的儀式完畢,張昭正式坐上了奉天殿的寶座之上,群臣再次三呼萬歲,隨后上賀表。

  張昭接受群臣朝賀之后,嫡母奉天王太后,生母奉圣王太后,王后曹延禧到場。

  張昭尊嫡母奉天王太后李氏為英佑皇太后,以感激她在張昭幼時的庇佑之功。

  尊生母奉圣王太后為慈圣皇太后,立王后曹延禧為皇后。

  張昭對著兩位皇太后行人子跪拜之禮,皇后曹延禧則對著張昭行叩拜之禮,隨后三人返回后宮。

  隨后張昭大封群臣,在爵位方面,張昭取消唐朝的開國頭銜,因為這是需要食邑多少戶的,張昭通通改為發年薪俸祿。

  而且他一改大唐時期爵位太濫,以至于不如某些加官的情況,對爵位做了很大的限制。

  不設子爵和男爵,讓這兩爵位的功能,由武階官代替。

  因此自伯爵以上,都是超品,人臣和大部分皇子,封到郡王就不往上封了。

  在張昭心里,一字王基本都是要封出中國去的。

  不過取消了開國,但張昭特加了世襲罔替四個字。

  沒有這四個字的爵位,封爵者逝世后,兒子可以承爵位為伯爵,孫子封橫班以上武階官,到重孫子直接就沒了,只有世襲罔替才能往下傳。

  于是,論武功以閻晉為首,封世襲罔替晉國公,賜丹書鐵券。

  論文治以曹元忠為首,封世襲罔替譙國公,賜丹書鐵卷。

  另外張昭特意封一直在默默付出,現在還在涼州留守的裴遠為世襲罔替河東郡公。

  接下來白從信為龜茲郡公,陰鷂子為敦煌郡公,馬鷂子為酒泉郡公,馬殺才為張掖郡公,慕容信長追溯祖先青海國王慕容復為青海郡公,劉再升為和田郡公、李存惠為壽昌郡公,曹延明為紫亭郡公,皆世襲罔替。

  其余郭天策為碎葉侯,蠻熊為常樂侯,頓珠為晉昌侯,王通信為烏城侯等等,連馮道都得了個世襲罔替的景城伯,算得上是皆大歡喜。

  隨后張昭大擺宴席,更賜食給全東京百姓,讓他們也跟著歡慶一下。

  來者不拒的推杯換盞中,上百文武在宮中喝了個酩酊大醉,張昭卻越是清醒。

  因為他知道,雖然自己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但怎么讓這個民族,不再向歷史上一般,滑入到宋朝以后保守風氣中去,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