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抗戰之鐵血東北軍 > 第四百章前線戰況
  張廷言沒想到這名不見經傳的第7師團竟有如此強的戰斗力,第7師團稱旭川師團,于明治38年組建的,是日本17個常設師團之一。

  第7師團雖組建較晚,但卻是后來日軍17個常師團中唯一一個戰車師團,巔峰時期該師團擁有400余輛坦克裝甲車,另外還有70余門火炮火力相當可觀。

  令日軍尷尬的是紙面實力很強的第7師團并沒參與多少實戰,唯一兩次參與規模較大的戰役為諾門坎戰役和瓜達爾卡納島戰役。

  諾門坎戰役中第7師團一部遭蘇軍重創,不得不撤回國內休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第7師團所屬的第28聯隊被抽調支援太平洋戰場。

  第28聯隊聯隊長一木清直率領一木支隊在瓜島登陸,防守該島的正是美軍陸戰一師,最終一木清直率領的一木支隊被美軍陸戰一師全殲。

  或許是日軍大本營不舍得將自己常設師團中僅有的一個戰車師團就這么葬送掉,此后第7師團便一直被留在國內直到日軍戰敗投降。

  此時第7師團正好與關東軍第一戰車隊配合作戰,這也為后來日軍陸軍部將第7師團改編為戰車師團埋下伏筆。

  日軍第7師團并未和抗日軍交過手,只是聽說抗日軍戰斗力要強于一般的中國軍隊,但對抗日軍具體情況兩眼一抹黑。

  主要還是那些被抗日軍擊敗的日軍部隊自覺顏面無光,便沒有像向7師團透露失敗的細節。

  第7師團仗著有第一戰車隊助戰,一上來就對三江口抗日軍陣地發起猛攻,第6師團第5旅團則向北進攻遼源。

  第一戰車隊在行軍途中遭到抗日軍戰機轟炸損失不小,但主體仍在,加之第一戰車隊大部分剛從日本國內剛抽調上來,還沒有摸清抗日軍的底細和戰法。

  日軍第7師團以第13旅團從正面進攻抗日軍三江口陣地,又派第14旅團企圖過遼河切斷三江口與八面城的聯系。

  抗日軍則沉著應戰,第四軍軍長張殿英以第十二師防守三江口正面陣地,第一師防守遼河東岸榆樹林和前孟家屯一線,阻擋日軍第14旅團渡河。

  戰斗最激烈的便是三江口第十二師防御陣地,日軍第13旅團以25聯隊從三江口南面發起進攻,第26聯隊從三江口西側發起進攻,企圖兩面夾擊抗日軍。

  日軍將戰車隊布置在三江口南側,日軍第25聯隊依托戰車隊的坦克、裝甲車對抗日軍發起進攻,在日軍設想中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抗日軍必然會被己方鋼鐵洪流碾碎。

  當戰役一打響,日軍被抗日軍的三板斧砸的滿地找牙,抗日軍在前沿陣地上布有地雷反坦克壕,這已經令日軍感到格外難受。

  日軍避開地雷陣和反坦克壕攻上來時,他們發現避開地雷陣和反坦克壕,可前面還有抗日軍的M1930型75毫米山炮,抗日軍將炮口放平當做反坦克炮使用。

  日軍89式戰車裝甲厚度為前部17毫米、側部12毫米、頂部10毫米,92式裝甲車裝甲的厚度也僅有8~11毫米,哪里能頂得住一發山炮炮彈。

  沖到抗日軍陣前的日軍裝甲部隊被抗日軍敲核桃般的敲碎,這讓一直覺得己方武器最先進的日軍感到沮喪。

  望著滿地的坦克裝甲車殘骸,第7師團師團長佐藤子之助只覺得心頭滴血,這可是日本陸軍裝甲部隊一半的家當。

  最后日軍只能將前沿陣地的坦克裝甲車撤下來,不然第一戰車隊就這么被打光了,第7師團可沒法向陸軍部交代。

  日軍九二式裝甲車只算是裝甲汽車,是在英國“沃爾斯利”六輪卡車為基礎覆蓋鉚接裝甲鋼板制造完成,整輛車如同一具鐵皮罐頭。

  抗日軍一發75毫米山炮打過去,車頭被炮彈輕易撕開,車內五名成員在殉爆中要么化成肉泥,要么被燒成漆黑的焦炭。

  后來日軍對九二式裝甲車進行改進,研制出九二式重裝甲車和九四式輕裝甲車(九四式豆戰車)。

  日軍只能用步兵硬啃,不過日軍炮兵給抗日軍造成不小傷亡。

  日軍第七師團為挽馬師團,國內又對其加強,擁有36門75毫米野炮和12門120毫米榴彈炮,這還不算每個聯隊裝備的4門37毫米速射炮,及部分大隊裝備的75毫米山炮,又近九十門火炮。

  抗日軍僅有兩個炮兵營24門山炮支援,雙方火炮相差距離很大,三江口地區地形平坦抗日軍所構筑的工事很難抵擋住日軍榴彈炮轟擊,日軍炮火將前沿陣地幾乎犁了一遍。

  張廷言沿著交通壕來到第十二師前沿指揮部,原第十二師長馮占山擔任第四軍參謀長后,由原十二師參謀長賀文杰接任第十二師師長。

  柯文杰的指揮部距離一線陣地不到2公里,別說是日軍榴彈炮就連,日軍山炮也能打到這里來。

  “賀師長,你這指揮部也太靠前了吧,當心小鬼子炮火”張廷言擔憂的說道,他主張指揮官待在一線,可也不建議這種太冒險的行為。

  “副司令,您放心我這指揮部可是經過原木和沙袋加固過,就算挨一發日軍榴彈炮也不一定能震塌”賀文杰指責還散發著木料味道的原木頂棚說道。

  張廷言見狀也不廢話走到指揮部瞭望口跟前,通過一臺放置在瞭望口炮隊鏡往外觀察。

  隨著抗日軍與德軍各方合作加深,張廷言通過從德國購買設備聘請技術人員,在抗日軍后方建立了一個光學廠,專門生產望遠鏡。

  此時抗日軍主要裝備的大多數為蔡司6×30望遠鏡,只有少數軍師級將領裝備著8×30望遠鏡,所裝備的炮隊鏡數量也并不多。

  賀文杰因指揮部較為靠前,便在指揮部內放了一臺炮隊鏡方便觀察敵情。

  中國軍隊的望遠鏡此時大多數都是從德國進口,從1930年到1935年光進口望遠鏡等光學耗材就要花費450多萬。

  直到1937年國民政府才開始著手自行研制望遠鏡,于1939年在昆明22廠成功研制出國產雙筒望遠鏡,將其命名為中正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