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太子英明 > 第1470章 內斗
  很快,普德諾夫和卡德錫就到了。

  這倆人只知道碧娜詩女王批準了余仲奎的北海之戰,也知道作戰計劃是余仲奎制定的,指揮戰斗的人是切夫斯基,卻也還不知道結果。

  當二人來到之后,聽碧娜詩女王說了這個消息,皆是震驚不已。

  確如歷史上很多的三權分立,或者二相分權一樣,普德諾夫和卡德錫不和。

  雖然是三相分權,但畢竟是首相、次相和三相,排名是一二三的。

  碧娜詩女王將普德諾夫封為了首相,將卡德錫封為了次相,這就讓卡德錫很不滿意了。

  憑什么他普德諾夫當了首相,我卡德錫才當了次相。

  封了之后,卡德錫就找到碧娜詩女王,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卡德錫的不滿是有理由的,因為在北洲國中,不管是論威望,還是資歷,以及能力,卡德錫確實都比普德諾夫強。

  就算是比年齡,卡德錫也比普德諾夫大了一歲。

  再算當官的時間,普德諾夫也比卡德錫早出仕兩年。

  唯一讓卡德錫比不上的是,普德諾夫以前所在的國家,比卡德錫以前所在的國家,要強大不少。

  但卡德錫認為,以前的國家畢竟是以前的,已經是過去式了。

  現在,在北洲,除了北洲國之外,再沒有以前的國家,也沒有第二個國家。

  所以,碧娜詩女王在任命官員方面,不應該再參照以前國家的實力強弱,而應該因人而定。

  只是,卡德錫滿眼都是權力的大小,被權力蒙蔽了眼睛,并沒有看出,碧娜詩女王是故意這樣做的。

  碧娜詩女王很聰明,她知道,如果普德諾夫和卡德錫全都對自己的官職滿意了,那么他們兩個北洲人就很有可能會聯合起來,一起將她這個女王架空。

  一旦她這個女王沒有了權力,普德諾夫和卡德錫很可能會發動政變,將她廢了,立一個北洲人當國王。

  恰好,就在碧娜詩有了這個想法的時候,余仲奎又偷偷向她覲見,也是這樣勸她,讓她一定要分化普德諾夫和卡德錫,絕不能讓這兩個人聯合起來。

  余仲奎的覲見跟她的想法不謀而合,就使得碧娜詩女王堅定了這個念頭,將普德諾夫封為了首相,將卡德錫封為了次相。

  首相和次相,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權力卻差了不少,果然就引起了卡德錫的不滿。

  于是,從碧娜詩女王繼位開始,普德諾夫和卡德錫之間的明爭暗斗,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跟很多國家的大臣爭權,甚至于黨爭差差不多,普德諾夫和卡德錫之間也是勢如水火。

  但凡是普德諾夫建議的事情,卡德錫必然要持反對意見。

  而被卡德錫這么挑釁幾次之后,普德諾夫也怒了,事事都跟卡德錫作對。

  當然了,北洲國的大臣,也分為了兩個陣營,各自站隊普德諾夫和卡德錫。

  余仲奎雖然也是內閣之一,是三相,但畢竟他是大夏國人,又來北洲國時間較短,沒有一個北洲國大臣站隊在他這一邊的。

  對此,余仲奎一點都不在意。

  若是論朝廷的爭斗,恐怕西洲、北洲和南洲加在一起,也遠不如東洲的文化悠久。

  余仲奎深知,越是黨爭,就越是受上面的忌憚。

  越是獨善其身,越是能受到上面的信任和器重。

  別的人不說,就說大夏國的魏少征,他不跟任何人拉幫結派,向來都是獨來獨往,反而最受蕭天行的信任。

  果然如此,雖然普德諾夫和卡德錫都拉攏過余仲奎,但余仲奎都不答應也不拒絕,給他們一個模棱兩可的態度。

  后來,普德諾夫和卡德錫都感覺到了,但也無所謂,只要余仲奎不加入對方的陣營就行。

  這么一來,余仲奎沒有加入兩派中的任何一派,落入碧娜詩女王的眼中,碧娜詩女王對他果然就格外信任和器重。

  有什么難決之事,碧娜詩女王首先想到的事詢問余仲奎的意見。

  不久之后,普德諾夫和卡德錫也察覺到了這一點,但他們的黨爭已經停不下來了。

  好在,余仲奎是兩不相幫,更是不怎么爭權,讓普德諾夫和卡德錫也能放下心來。

  北海大敗,可以說是能震動北洲國的一件大事,普德諾夫和卡德錫立即都察覺到了,這是一次削弱對方實力的一次好機會。

  于是,卡德錫第一個開口了:“啟稟女王陛下,北海之戰,我軍完敗,于國不利。”

  “雖然切夫斯基陣亡,但此罪卻不能因其死而淡然之。”

  “以老臣來看,應該追求舉薦切夫斯基之人的責任,不然我北洲國若不能有功賞,有過罰,則必然會動搖國本。”

  切夫斯基跟普德諾夫是出自一個國家。

  當初,碧娜詩有心起用切夫斯基,卻也需要一個舉薦之人,來一出一唱一和,普德諾夫自然就是最佳人選。

  所以,切夫斯基大敗,損兵折將,造成北洲軍的士氣再跌,卡德錫便將這個責任推給了普德諾夫,只能被趁機將首相之位奪過來。

  碧娜詩女王當然明白卡德錫的意思,轉首望向普德諾夫,淡淡問道:“首相大人,對于次相的提議,你意如何?”

  普德諾夫拱手道:“啟稟女王陛下,老臣認為,如此做法不妥。”

  “北洲國,源于二十幾個國家,被先王一統,才有如今的強盛局面。”

  “北洲國三百多萬人,各國大臣就有數千人,其中自然有人才,也有庸才。”

  “先王在世的時候,尚且不能完全洞察這些人的情況,何況女王陛下剛剛繼位不久呢。”

  “所以,為女王陛下舉薦賢才,乃是每個北洲國大臣的職責所在。”

  “再說,切夫斯基早有名將之名,并非庸才,北洲國人人皆知。”

  “若因其之敗而追究舉薦之人的責任,無疑就是封鎖舉薦之路,使得北洲國陷入故步自封的局面。”

  “更何況,切夫斯基之敗,不是敗于其無能,而是因為我北洲國與燕國的海軍實力差距。”

  “切夫斯基已敗,我軍海路被封,已經是國之不幸。”

  “次相大人不思救國之策,反而還想動搖朝廷之本,其用心之險惡,實難寬恕,還請碧娜詩女王治其之罪。”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