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頑賊 > 第四百一十八章 像個人
  崇禎六年的中秋,元帥府家宴格外熱鬧。

  往年中秋,他們家別說宴會了,就連晚飯都吃得很簡單,因為要么是祖宗兄弟不在,就算在,也是抓緊吃完飯就離開跟軍隊在一起。

  唯獨今年,劉承宗打算完完整整在家里過了中秋,因此蔡夫人非常高興,臨著中秋前半個月就開始張羅宴會了。

  自從他們進了西寧,倆兒子忙著打仗,但逢年過節,對全家來說都是絕對的大事。

  但凡是理應合家團圓的時候,劉承宗可以不在,但劉老爺必須寫請帖,蔡夫人也必須忙著張羅,每次都要請一大堆人。

  楊鼎瑞的夫人兒女、曹耀的夫人,還有樊三郎、白柳溪、云交月,以及親家王琨一家,還有像家里的馬夫、衛兵、幫傭,都是自家人,就別說逢年過節,平時吃個飯都基本上在一起。

  劉老爺主要是給領兵打仗的將領家人寫請帖,比如羅汝才的叔叔羅戴恩一家、巴桑的妻子梅朵,亦或是比較親近的如劉九思、李萬慶、師成我、何信、李卑,還有像謝二虎這種融入之意非常明顯的,都在邀請之列。

  當然沒邀請的也能來,很多人不被邀請只是因為他們有族人,就比如劉國能那種,一大家子人呢,劉老爺就不搗亂了。

  而今年的形勢又不同于往年。

  這是頭一次元帥府既沒有在中秋沒打仗、而且也沒準備過完中秋就打仗、還不擔心過中秋被人打,這親近的將領可就多了。

  也是頭一次,好幾個將來需要倚重的蒙古貴族,如巴圖爾琿臺吉、粆圖臺吉、養傷的國師汗都寓居新城,何況還有察哈爾那八位夫人。

  在劉老爺心里,這八位夫人啊,有點類似心病。

  盡管兄弟仨都定下了要娶蒙古婆姨的事,劉向禹也知道這是穩定蒙古局勢必做的一步,但心里就是不太舒服。

  這跟二婚關系不大、也跟血統關系不大,但血統加上二婚,就成了劉向禹的心病。

  他夜里做夢,總會夢到劉承宗的爺爺,就在黑龍山已經遷出去的老墳地,不知為啥有座廟,總罰他在廟里跪墻角,說以后子孫都是二串子了。

  不過心病歸心病,做夢歸做夢,但這份憂慮劉向禹誰都沒跟誰說。

  蔡夫人說她們八個還寫什么請帖啊,直接提前幾天叫到家里來準備,跟著一起招待客人得了。

  “不行。”劉向禹說:“就算是要娶,人家還沒過門,來了就算客,哪有讓客人跟著招待,算什么待客之道。”

  “那三娘、柳娘、云娘也沒過門,你咋不給她仨寫請帖?”

  “那是兒媳婦不……”

  脫口而出之后,劉向禹才眨眨眼,發現自己周密的思路被夫人捉住了漏洞,只好干笑道:“我當她仨過門兒了呢。”

  不論如何,今年整個河湟的軍民人等,確實是一派喜氣洋洋,盡管各地的消息都還只是報告到劉向禹這,但人們都對豐收有所猜測。

  這種好時候值得有一場慶祝的宴會。

  然后劉向禹就發現,自己修的這座帥府衙門的時候啊,還是考慮不周了。

  不是他眼界低,劉向禹當典史那幾年就是米脂的縣太爺,很多東西哪怕沒享受過也見過,很夸張的就算沒見過也聽過。

  但兒子以饑軍起事,走得也不是快活一場就完蛋的流賊路線,所以從一開始,他對奢靡排場就非常克制。

  他們一家子對將領、軍隊、學生都很大方,尤其像楊夫人、曹夫人這種丈夫在外的家眷婦人,每到換季西寧府都有新首飾、胭脂、最好面料的表里衣裳送到家。

  但輪著對自己就不是一回事了,到現在一家子不穿綢,如果不算兵衣甲胄和劉向禹的官袍,全家最奢侈的衣裳是承運那身只穿過幾天的緞袍。

  主持修建這座新城和元帥府,是劉向禹最鋪張的一回,就算這樣,它盡管建筑裝飾和王府一樣,但內部實際上仍然是個大號衙門,而且是軍府衙門。

  七十多間房,單是給衛隊住的就有十八間,還有六間是縣衙一樣三間寬的六衙,格局和放大的縣衙一模一樣,一進二進兩個廳都是處理政務的,后堂才是居住的院子,實際居住空間并沒有像王府一樣夸張。

  這就導致元帥府在設計上,只有兩間可供二十人用餐的偏廳,壓根沒有考慮擺出八桌以上的宴會廳。

  但中秋的夜里,晚上在院子里擺桌又有些涼了,最后才定下把二進主廳里的陳設都先挪到庫房和輿圖室,這才順順當當擺下十桌,還在一進前廳備下六桌,以防有部將官員來訪沒地方坐。

  對此劉向禹是直呼可惜,他覺得這種主持修建元帥府一般的大宅工程,一輩子也碰不上幾次,可能如今有了經驗,以后也沒啥機會修了。

  畢竟劉老爺對元帥府目前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楚,兩年之內如果向東進兵,收取隴西,西寧的地理位置及交通環境就不適于管理全境了。

  蘭州是更合適的中樞所在地,而那個地方有肅王府;即使將來更進一步,打進了關中,那西安自然就會成為新的中樞,那里也有秦王府。

  在徹底平定天下之前,他們恐怕再沒有像元帥府時期能大興土木的資本了。

  因此這宴會廳的需求,對劉向禹來說基本上是沒啥用的經驗增加了。

  待到中秋傍晚,賓客畢至,待人們落座,劉承宗這才罕見地穿著常服出現在中廳,與眾人抱拳打了招呼,這才笑瞇瞇地坐到主座。

  人們見他坐下,知道要說點什么,便俱是翹首以盼,他笑了笑,對眾人道:“諸位兄弟叔伯、姐妹嫂嫂,有三年前隨我拋家舍業一路西行的,也有到了西寧結伴而行,至今是第三年了!”

  “三年前我說過,要帶所有人走出一條生路。”

  劉獅子深吸口氣,抬起頭道:“趕在中秋前,河湟五鎮二十個鄉保、西寧以西七萬三千畝軍屯田,都把田產報了上來。”

  “在西寧以東湟水河谷,十萬百姓的六十五萬畝種糧田,糧產七十二萬六千七百零八石!”

  隨劉獅子這句話音剛落,元帥府衙門的房頂幾乎要被聲音掀開,赴宴諸將尤其是從陜北跟過來的將領,紛紛交頭接耳鼓掌叫好。

  這個糧食產量對湟水河谷來說不算高,但劉承宗臉上帶著十分滿意的笑容。

  他稍頓了頓,繼續道:“西寧以西的七萬三千畝軍屯田,也產了四萬七千石糧;到明年開春前,藥水河谷還要再開出七萬畝灌溉田地,我們在西寧站穩腳跟了!”

  在一派歡天喜地中,劉承宗接受著麾下諸將及家眷的敬酒,整個元帥府沉浸在一派歡天喜地的氣氛中。

  其中今年的湟水河谷的糧食產量,最讓劉承宗高興的是增長了他對均田分地政策的信心。

  尤其是在湟水河谷的五鎮二十個鄉保,因為地主害怕他搶掠,趕在河湟大戰前卷起家當主動逃跑,使那里經過完整的均田,人均田地六到九畝。

  他們的畝產其實并不算高,地都是一塊塊分下去,具體到每戶按口分,土地貧瘠的地方就每口多分兩三畝、肥沃的地方就每口少分一兩畝,實際上也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是這個收入。

  只有七百多人例外,他們是帥府七個野戰營里的河湟士兵和軍官,只要有父母、妻子在原籍,鄉里同樣把這些士兵算作丁口,能多分四到九畝地。

  元帥府七個野戰營里河湟士兵有四千多人,但因為大部分士兵投降的時候鄉里的地已經分完了,所以后期經過了調劑,其有七百多人的戶籍還在河湟。

  剩下在地方有家口的一千多戶,都從湟水河谷搬到俱爾灣,那邊有元帥府新開墾的地可以分配,帥府按人均二兩獅子票補蓋房子的錢,都安置了。

  不過跟士兵在地方占人頭分地政策相對應的,是這些士兵同時也會失去帥府對成家鼓勵的額外月糧。

  即便如此,在地方安家分地,帶來的收入也比額外月糧多。

  本身額外月糧就和兵糧不一樣,兵糧固定,但鼓勵成家的額外月糧不固定。

  最早是依照士兵勛位,最低只有每月十五斤青稞面,但除了兵勛,還會因為駐防位置產生變化,比如南山堡駐防辛苦鳥不拉屎,就會多一些,基本上都按一百斤青稞面發。

  還有的地方取得其他食物容易,就會用其他東西替代,靠山近的給茶、在海北海西給鹽,還有的地方給煙草和酥油。

  這都是陜北老兵才有待遇,后來分出野戰和屯牧,開始發軍餉,額外月糧就按照士兵意愿,可以折成獅子票、銀兩、青稞。

  但總的來說,不如成家分地給的多。

  這意味著湟水河谷十萬百姓,人均原糧近一千二百斤,經過加工是八百多斤成品糧……這是非常高的糧食占有量。

  對劉承宗來說,這份人均八百多斤的糧食占有量,在成就上的意義甚至超過了戰場上正面擊敗敵軍的任何一場勝利。

  因為如果田地占有、糧食占有的本身不是人均,那么實際上在農業社會,人均數字就沒什么意義。

  比如同樣是人均一千多斤原糧的占有,把均田后的自耕農換成一個地主家庭和二十個佃農家庭,結果一樣,但人的生活水平完全不同。

  不算賦稅、攤派,只是簡略地算下來,佃租一半,地主家庭四個人占了四萬多斤,佃農家庭八十個人占了四萬多斤,等于佃農家每個人五百來斤原糧。

  算下來成糧就只有不到三百多斤了。

  當然三百多斤……活著肯定是沒有問題。

  畢竟家庭一般都有小孩老人,飯量沒那么大,一家人在交易、生活物資上會略顯拮據,卻也談不上非常壞,至多是沒有承擔意外風險的能力。

  但這是豐收。

  這也是佃戶必須有牛的原因,他得多佃田,多干活,這種口均七八畝、戶均二三十畝的田,佃戶很難保證長久生活,至少要佃四五十畝,才能說有個長遠生活的樣子。

  在湟水河谷這樣的地方要是佃上一百畝,家里丁口又不多,那在豐收的時候,佃戶也能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家里人過年有新衣裳穿,還有肉餃子吃……甚至能培養出個良家子。

  學文能考功名,習武能上陣的良家子。

  就比如王進忠的老父親,他們家原本能分到七畝地,但因為有個給大元帥當兵的兒子,家里就有了十四畝地,農忙的時候鄉里也會有人幫忙。

  當然幫忙不是白幫,鄉里不是戶戶都有牛,一般看每戶人口,是十戶或五戶一頭官牛,優先分配給缺少人力的軍屬和畸零戶,共同承擔養牛的口糧,耕種的時候用牛,代價就是畸零戶或軍屬的生老病死,其他幾戶都要幫忙。

  官牛生病,必須當日報給鄉里,鄉里有獸醫;如果死了,鄉保必須通過急遞鋪當日報給五鎮,五鎮拉走牛尸衡量死因,正常死亡與地方無關,其他死亡視情況賠償一到五兩。

  有十四畝地的王老爹,在家過的日子就相當于兩口之家佃了一百畝地的生活。

  這是什么樣的日子?一個人守著兩千斤原糧,吃是絕對吃不完,冬天的衣裳他也不需要準備,甚至如果不考慮給兒子說媒娶媳婦,王老爹這一年可以每天吃一斤羊肉。

  但是在地窄人稠的河湟,有一戶人家能佃到一百畝,就說明有十戶人家一畝地都沒有;一千戶能佃到,就有一萬戶一畝地都沒有。

  湟水河谷不算山區,只有兩萬三千戶。

  均田,能讓每個人在正常年景擁有不錯的生活,也能在偶發的災年擁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等到宴會在歡聲笑語中結束,送走了賓客,承運發現劉承宗和劉向禹坐在廳中,父子二人俱是面色凝重而憂慮,不禁問道:“二叔,哥,咋了嘛?”

  “均田。”

  劉承宗挑起醉眼:“均田能推行到其他地方么?”

  “很難。”承運沒怎么飲酒,笑呵呵地搖頭道:“遠的不說,河湟可不止谷地,谷地南北山區,四十萬土民三百萬山田,均不了……隴西各地,人手更是不足。”

  承運說著往上指了指:“我們二十個鄉保的吏員,他們倒是都能設鎮,但這最多也就夠三四個縣,歸根結底扎根各鄉的人不夠,均田不能用本地胥吏,用他們我們連一個縣究竟多少畝地都不知道。”

  “整個隴西,要用多少人?”

  承運被問住了,吞咽口水,看了劉向禹一眼,卻見二叔老神在在坐在旁邊一言不發,他只好道:“按四十個縣算,二百八十個鄉保,兩千八百個鄉……”

  他說不下去了,這種浩大的工程,工作隊要近兩萬人,單單獸醫,就要準備三千人。

  卻沒想到劉承宗并不氣餒:“蘭州,從臨洮開始,用河湟的人均蘭州的地,招臨洮的鄉吏學習后均甘肅的地,十年八年,把隴西的地都給它均咯。”

  劉承宗站起身晃晃腦袋,張開兩手:“我要讓他們提著鞋走在泥濘土路上,要讓他們在山風里通過搖搖欲墜的橋梁渡過河流,要讓他們有喝不完的苦澀井水和總是漏雨的屋子,還要讓每個人都有終日勞作不得休息的貧瘠土地。”

  “我要讓最貧窮地方的人,活得……像個人!”

  ------題外話------

  晚上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