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中文網 > 頑賊 > 第五百零九章 盔槍
  六月二十三日清晨。

  古浪峽腹地巍峨的鐵柜山對面,坐落于古浪河之上的就是香林寺。

  這個地方不是一座寺廟,而是一個以禪院為中心,包括寺、廟、觀、庵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的集會之地。

  這里以咆孝的古浪河為中心,河西為禪院,河東為道觀、山上是供奉關帝、土地、二郎、龍王、道神、三官等民間信仰的廟宇。

  不論經堂禪舍還是道館殿堂,俱是白墻紅瓦,外圍則被這里生長的山楊黃刺、樺樹松柏與灌木包圍。

  往常這個時間,寺院道館一片鐘聲相應,偏偏今日卻被殺氣騰騰的炮聲取代。

  早在數日前,明軍大舉進駐古浪峽,修營設寨,香林寺左近的僧侶、道士、廟祝就已經轉移進莊浪衛,眼下這里只剩下數不清的軍兵。

  鐵柜山的老君廟門前,劉承宗端著望遠鏡看向山下,在烏鞘嶺大山的褶皺里,一隊隊明軍與元帥軍往來沖殺,禪寺院墻,一門門滅虜炮爭相放響。

  而在山間松林,一挺挺抬槍噴出槍火;更遠的亭臺上,幾門元帥軍的千斤重炮依次打放,硝煙噴吐間,涼亭頂上經年積累的塵土腐葉一蓬蓬震蕩而起。

  在大軍推進的掩護下,劉承宗最終還是把炮拉進了古浪峽,整整十門千斤炮、三十門獅子炮,一門不少,統統被他拉了過來。

  至于在甘肅鑄造的四門五千七百斤的威武大將軍,那玩意兒平地行走都費勁,拉上山實在非人力所能及,僅在山下馮瓤處車營留了一門,另外三門和炮彈都讓高應登拉到甘州給曹耀了。

  劉承宗所在的位置能總覽整片戰場。

  虎賁營奪取了山間涼亭,構筑出六門千斤炮的炮兵陣地,借助高度優勢,方圓三里內的明軍據點都在重炮的威脅范圍之內。

  極短的時間里,丁國棟和米剌印率領的肅州營就分散開來,拔除了寺外北面的多個據點,兵鋒直逼山門。

  另一邊的蜂尾針也同樣率領甘州營軍士上前,作為攻克香林寺的主力。

  這樣的兵力安排,是因為肅州營的兵源本來就不錯,又經歷高臺一戰,軍心穩定士氣高昂,已經是一支隸屬于元帥府的正常軍隊。

  而甘州營不論是士兵素質還是軍心,都遠不如肅州營,盡管甘州營的將領們倒是挺想承擔攻堅任務,可劉承宗根本就不敢讓他們把軍隊散開,在林間與明軍作戰。

  他就是明軍基層士兵出身,十分了解底層士兵的思想動態,就甘州營這些個衛所世襲軍官出身的千總、把總、百總。

  別看現在都跟他嗷嗷叫著請戰,一旦真讓他們散開了帶兵在林間作戰,打一仗連一半都回不來,絕對有扭頭往敵營跑、或者被自己帶的兵從背后打死的。

  當然也有很大可能被己方士兵正面圍毆致死的。

  就劉承宗當選鋒那會,榆林鎮的老總兵吳自勉要是敢把劉承宗、劉承祖、曹耀這幫人拉個五十人小隊,還往林子里鉆,他們有一個算一個都得給他一箭。

  現在甘州營正是思想混亂的時候,這幫跟他請戰的世襲衛官根本就不知道,是軍隊的組織救了他們。

  至少得正常打過一仗,讓士兵見著賞錢,把心定了,才能說正常指揮。

  正當劉承宗心里想著戰后對參戰士兵賞賜問題,目光看著山下戰場,就看見北邊山道的塘騎交替退來,隨后山下背插黃色靠旗的傳令兵便向上山跑來。

  傳令兵很快抵達山頂,拜倒報告道:“大帥,東路磨盤嶺被三百敵軍攻陷,西路磙子溝、大小冰溝亦有敵軍行跡,塘兵不能抵擋。”

  劉承宗緩緩頷首,返身進了老君廟。

  在老君廟正殿老子塑像前的供桌前,幾名虎賁營的軍官正對照輿圖推演己方兵力進軍情況,劉承宗上前道:“東路磨盤嶺、西路磙子溝、大小冰溝,叫敵軍奪了。”

  很快,軍官們就標明三條山道的位置,劉承宗看了看,轉頭對傳令兵道:“告訴馬千總,集中塘兵,務必遲滯大小冰溝、磨盤嶺的敵軍,放開磙子溝的敵軍;將情報告知馮將軍,準備接敵,盡快殲滅磙子溝的敵軍。”

  這遭遇敵軍的一嶺三溝都在古浪峽主道路附近,元帥軍的張天琳與魏遷兒兩路大營進軍路線要遠得多,四路敵軍同時突破,會給馮瓤帶來很大壓力。

  因為西路突破方向是柳條河,東路則會從山地直接突破到古浪堡。

  這確實是劉獅子所沒料到的情況,他事先想到了明軍會從邊路山道突破,但是照他的想法,明軍應該會集結兵力從一路突破。

  這是明軍慣用戰法,兵分五哨,包抄合圍。

  但兵分四路的包抄合圍,就有點突破劉承宗的想象力了。

  實際上是五路。

  劉承宗走出老君廟,看見山下香林寺的攻堅已接近尾聲,香林寺附近所有據點已被拔除,甘肅二營的兵力已推進至香林寺正面,涼亭上的火炮也正在下山。

  攻陷香林寺,只是時間問題。

  就在這時,鐵柜山上響起元帥軍號炮,數支起火發出尖嘯沖天而起。

  劉承宗循聲望去,南邊山坡與河谷相連的農田上,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里,一支明軍大隊列出松散陣線,從松林邊緣向北快速行來。

  一個千總部,列出的陣型是標準的陣中有陣,整個千總部是一個分散的整體,分左右兩把總司,兩個把總司之下的五個百總大隊以前二后三的隊形排列,整個軍陣形成凹面。

  像一只螃蟹,揮舞著兩只大鉗子向香林寺奔來。

  明軍的援兵比劉承宗想象中來得快,但他并不驚慌,恰恰相反,看見這支援軍的第一時間,他就露出了兇狠又欣慰的復雜笑容。

  戰爭期間,軍隊調動就是指揮官表達戰爭意志最直接的方式。

  這支援軍,在這個時間,抵達這塊戰場,就是敵將清楚地表達出一個意志:大明在甘肅還有敢戰的軍隊,你的所向披靡,到香林寺為止。

  劉承宗本能地向南方河谷盡頭望去,明軍駐扎于古浪河的主將應該就在那,而他認為這員敵將表現出的膽氣,應該是老熟人曹文詔。

  不過這支軍隊表現出的模樣,倒不像是曹文詔的風格,雖是援軍,卻也不急躁,步步壓迫非常穩重。

  劉獅子尋思,興許是曹文詔被自己揍過一頓,轉性了?

  不論如何,戰場上的贏家只能有一個,意志也從來不是單方面表達,而是灌輸,互相灌輸,最終就像戰場一樣,也只會有一個贏家。

  隨山頂令旗招展,一道道命令傳達至香林寺左近,正在接敵的肅州參將丁國棟收到消息,轉頭對副將米剌印道:“援軍來了。”

  米剌印隨即登高,抽出望遠鏡向南瞭望,片刻后面色陰沉地走向丁國棟,正趕上移動至山腳的十門千斤炮已經扎下陣地,依次向香林寺的山門與院墻轟擊而去。

  重重炮聲里,米剌印的眉頭擰著,對丁國棟道:“冤家路窄,你猜來的是誰?”

  丁國棟聽見冤家路窄四個字,心里對這支援軍的來路已有明悟,脫口而出道:“總兵標營?”

  米剌印重重點頭:“我看見楊思仁了。”

  楊思仁是楊嘉謨的標營千總,對別人來說,甘肅的總兵標營到香林寺來,不算什么;但是對丁國棟和米剌印來說,這幫人不論是過來干嘛,對他們來說都只有一個目的。

  丁國棟瞇起眼來:“楊總兵的鬼魂,來找你我索命了。”

  “那得看誰的八字硬!”

  米剌印說罷,對身后軍兵吩咐一通,轉頭對丁國棟抱拳道:“我去攔住他們,將軍攻破香林寺后再同我匯合,千把號人就敢來找我們索命,不自量力!”

  正當他準備轉身離開,帶兵去和總兵標營拼命,丁國棟卻搖了搖頭,抬手敲了敲自己的頭盔:“還留著吧?”

  米剌印愣了一下,隨后緩緩點頭。

  他知道,丁國棟指的是屬于明軍的盔纓和盔旗。

  丁國棟用下巴朝香林寺努了努:“那里有六百明軍,援軍也是一千多,我們兩個營有五千軍隊,攔住他們不難,不如吃掉他們。”

  二人已經配合了幾個月,還都經歷高臺攻堅,很多事情不必說得太清楚,就已經心照不宣。

  片刻之后,一支千人隊帶著明軍盔槍盔旗,借助樺林掩護向南退去,隨后包圍香林寺的肅州營余部配合甘州營發起總攻。

  十門千斤炮齊齊向院墻轟去,七斤實心鐵彈摧枯拉朽地將禪院白墻砸出一個個孔洞,轉眼院墻坍塌出一個個缺口,蜂尾針率軍自缺口魚貫攻入。

  在這過程中,扼守香林寺南面的元帥軍卻悄悄撤圍,寺院中負隅頑抗的明軍很快由南面缺口退入林中。

  山頂上的劉承宗對一切盡收眼底,他是眼睜睜看著密林中又出現了一支散開的明軍,隨即丁國棟部撤圍,香林寺敗兵隨即自缺口撤出。

  與此同時,因炮聲愈烈,南邊的明軍援兵也加快了馳援步伐,一步快過一步地向前推進。

  另一邊的甘州營也從攻陷的香林寺撤出,于寺廟南面集結出同樣兩邊厚、中間薄的陣線。

  不過由于地形原因,蜂尾針的側翼兵將只能在松林中以小隊推進,只有中軍推著三十門一字排開的獅子炮,在農田與道路上向南迎去。

  號角、腰鼓、嗩吶與鑼鎩聲此起彼伏,山林道路之間處處軍旗飄揚,一個跑、一個攆、一個迎,敗兵與援兵轉眼就連成一片。

  然后在劉承宗的視野里,就發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援兵將領是個很有一套的人物,遠遠看見敗兵奔來,為防止其沖亂陣型,專門派遣軍兵在軍陣之前數百步喊話,接應敗兵自軍陣兩側退后,到其陣后重整隊形。

  敗兵也確實很聽話,在田地、山林的連接處就像穿過山巔的風,向兩側魚貫而去,隨后援軍穩固了陣線。

  軍旗迎風招展,軍樂此起彼伏,一個個小隊按著涌珠、虎蹲、滅虜等小口徑野炮置于陣前,做好了迎擊準備。

  他們面前的元帥府甘州營與肅州營余部姍姍來遲,明軍是沒有攜重炮馳援,元帥軍也同樣來不及在追擊中推運千斤炮,而獅子炮的最大射程都不到一里地,正常使用的射程更是只有二百步,顯然一場短兵相接即將上演。

  偏偏這個時候,明軍援兵的軍陣后面亂了。

  援軍只有一個千總部,已經把古浪河西側官道附近的農田站了個滿滿當當,駐守香林寺的明軍也只有一個把總司,按理來說他們現在站的位置,應該正好給明軍援兵帶來一支預備隊。

  可現在的情況并非如此。

  甘肅總兵標營千總楊思仁聽見陣后騷亂,立在馬背上向南看去,他發現這股潰兵不是有點多,而是兵力接近他的兩倍。

  這時候別說他了,就連他帶的兵都已經察覺到事情不對,軍陣偏后的各級副軍官已經統統下令,讓士兵舉著兵器朝向背后。

  后邊站著的敗兵對這種情況也傻了,他們本來就是一路潰逃過來的,別說把總一級,就連百總一級都沒有辦法維持建制,如今勉強留有編制的只不過是什長和小隊長。

  重整隊形,大家毫無疑問會自動尋找長官,自己的長官找不到、就越級尋找長官的長官……他們在編制上只是一個把總司,不同級別裝束不同,一看就能認出來。

  而此時在總兵標營援軍后面,級別最高的人毫無疑問——是原明軍肅州營千總,米剌印。

  米剌印在后面把收攏敗兵的活兒干的得心應手,就好像他沒有身處敵陣,而是在己方軍陣中收攏潰兵一樣。

  香林寺撤下來的敗兵雖然迷迷湖湖,卻也都接受了這種設定,把米剌印的身份腦補為援軍千總,專門在陣后給他們重整隊形的,直到他們發現,人有點兒多。

  他們被重新整編之后,不但不認識率領自己的管隊,就連整編后的什長同僚,都素不相識,身邊的士兵更是不認識幾個……他們被徹底打散了。

  援軍和敗兵都傻了。

  就在這時,蜂尾針的獅子炮發出咆孝,三十顆一斤炮彈曳著尖嘯砸進援軍陣地,而在援軍身后重新整編的敗兵陣地上,同樣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米剌印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全軍,拔盔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