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周刊”,火了!

  話題標簽,節節攀升,最后一直上升到熱搜榜的第一位置,短短三個小時之內,話題流量就輕松破億。

  并且,還在持續飆升,整個上升曲線,并不是一飛沖天式,而是緩緩上升式,最后階段呈現出爆發式垂直狂飆,深深展現出話題流量的厚積薄發,同時還有漫長的裊裊余韻在等待釋放。

  整整三天前,“娛樂周刊”就發布預告——

  “娛樂周刊X陸潛”,即將推出“突襲2”的專題采訪。

  這也是“突襲2”宣傳期間,唯一一篇陸潛親自出馬的訪談,早早地將社交網絡的好奇和熱情調動起來。

  獨家!

  這一噱頭出來,輕而易舉就吸引無數視線。

  接下來,一天一預告,每天一分鐘短片,持續三天。

  “娛樂周刊”將那些具有話題性的、沖擊力的、煽動性的片段截取出來,層層預熱,越來越多視線慢慢聚集。

  第一天。

  陳慕,“我不喜歡導演,準確來說,人人都憎恨導演。”

  蘇子一,“是,迫于淫威,我們也不得不這樣做了。”

  白誠,“確實,導演是一個狡猾的家伙。”

  最后,管舟舉起雙手,作出一個投降狀,“我選擇沉默。”

  短短不到一分鐘的預告短片,卻將剪輯的藝術展現德淋漓盡致。

  其實網友們都知道,這些劇組成員們不可能真正背后說陸潛壞話——至少不能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留下證據,但“娛樂周刊”的預告這樣一剪輯,好奇心還是不由自主地洶涌起來。

  特別是結合“愛人”和“突襲2”劇組沸沸揚揚的傳聞,圍繞在陸潛身上的爭議越來越多,那么在劇組成員眼中,陸潛又是什么模樣呢?

  預告,引爆熱點。

  后續兩天也是如此。

  第二天,預告片里,陸潛表示,他的確大發雷霆,并且飆了粗口,還笑盈盈地對著攝像機鏡頭說到,

  “要我示范嗎?”

  緊接著就是一連串嗶嗶嗶的消音,整個采訪現場愣了愣,然后集體爆笑,讓人更加好奇消音后面的真實話語。

  第三天,預告片里,眾人紛紛搖頭,表達一個相同的觀點。

  “我們真的覺得做不到。”

  “事實上,我和導演發生了爭吵,因為這不實際。”

  “我理解導演的藝術創作理念,但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最后,陳慕完成總結陳詞,“老實說,那時候,我們都以為導演瘋了。”

  一天,再一天。

  一步,再一步。

  “娛樂周刊”果然深諳社交網絡的規律,層層推進地完成鋪墊,將采訪的期待值推向巔峰。

  此時就能夠感受到,“突襲2”在春季檔的一枝獨秀、一家獨大,發揮了巨大作用,熱門話題榜單之上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社交網絡的電影話題榜上,這部作品的流量比前十名其他九部作品疊加起來還多。

  自然是萬眾矚目。

  只是,網友們有些擔心,“娛樂周刊”是不是已經將所有爆點全部提前放出來了,真正的采訪視頻可能無聊透頂,令人大失所望——

  畢竟,電影宣傳嘛,還能夠有什么新意呢?

  反正網友們也就只是想要看看帥哥舔舔屏罷了,至于采訪內容,也沒有人真正期待著能夠有質有量。

  所以,一切都只是一場演出,然后網友們配合演出罷了?

  一直到“娛樂周刊”醞釀了三天,終于準時將采訪視頻釋出,網友們才意識到——

  居然不是!

  四十五分鐘。

  非常非常扎實的四十五分鐘,驚喜滿滿當當的四十五分鐘,然后,網友們就集體轟動了。

  干貨!

  居然全部都是干貨!

  “娛樂周刊”著實太良心了,四十五分鐘,沒有任何一分鐘是濫竽充數的,絕對令人大開眼界。

  而且,預告片里的內容居然不是重點!真正值得注意值得討論的內容,全部都在正片,精華都留在了后面。

  難怪!

  此時網友們才恍然大悟,難怪“娛樂周刊”如此自信,因為他們知道此次采訪的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

  采訪視頻簡單提煉總結過后,可以分為兩個重點:

  首先,劇組成員。

  從管舟到洪元和,另外還有陳慕、白誠、蘇子一、紀敘等等,悉數出鏡。

  沒有插科打諢,沒有搞笑劃水,沒有寒暄客套,全部都在老老實實地討論電影拍攝的相關技術問題。

  對于網友們討論熱度最高的幾組鏡頭展開剖析,從設計到構思再到彩排演練,然后拍攝過程中遇到難題,糾錯、調整、修改,最后演變成為呈現在大熒幕上的完成版本。

  一幀一幀地進行專業剖析,甚至被網友們調侃為,

  “電影學院教學錄像帶”。

  但重點就在于!

  完全不枯燥。

  “娛樂周刊”也好,“突襲2”劇組也罷,大家都是有備而來,一問一答的訪談,著重講述靈感的碰撞和技術的難題,而不是實際操作和具體難題。

  這就好像魔術揭秘一樣。

  關鍵在于魔術的原理,而不在于如何將這個魔術天衣無縫地呈現出來,進而制造出一種“我只要觀看了這個揭秘視頻我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這個魔術”的錯覺,十萬網友個個都是魔術大師,嘴炮王者。

  但專業人士就知道,理解原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完美執行,否則,導演這份工作也就沒有任何門檻了。

  不過,這就是“娛樂周刊”需要制造出來的效果,讓網友們產生一種親近感和探秘感,揭開神秘面紗之后——

  疑惑,解開了,于是,觀眾們又迫不及待地再次進入電影院,看看那些畫面那些鏡頭是如何呈現的。

  其次,陸潛。

  在整個訪談過程中,陸潛的話語內容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完全圍繞著“突襲2”展開。

  陸潛沒有回避喬福永的存在,并且主動點出喬福永對于這部電影的貢獻:

  當他中途接手導筒的時候,不可能徹底推翻喬福永的拍攝素材,但也不可能延續喬福永的風格繼續拍攝下去,所以,如何根據喬福永的拍攝素材,進行重新解構,這也成為陸潛首當其沖的第一難題。

  “突襲2”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和前作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喬福永的存在,迫使陸潛必須另辟蹊徑地打開局面。

  自然而然,攝影、燈光、動作、音效、剪輯等等部分,全部都需要打開全新局面。

  靈感和創作,碰撞與整合。

  這也是陸潛不斷強調的重點。

  毫無疑問,“娛樂周刊”對于整個特別企劃的定位是清晰而準確的,最終與整個劇組碰撞出來的火花也就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這依舊不是全部,還有驚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